小學語文古詩教學
作者:熊小月
發(fā)布時間:2020-03-25 14:40:4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古詩是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瑰寶。如何讓低年級的孩子真切地理解古詩,感悟古詩的美好,形成健康積極的情懷,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傳統(tǒng)的“注入+談話+單項訓練”式的教學方法注重背誦忽略理解,注重知識的訓練忽略意境的領悟,以致內(nèi)容豐富、意境優(yōu)美的古詩被分解得支離破碎,抑揚頓挫、合乎韻律的詩句被不求甚解的機械背誦所代替,使古詩教學變得缺乏意境,無法呈現(xiàn)作者的真情實感。因此,在教學時應引導學生走進古詩,激發(fā)其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體會古詩豐富的意境。這樣,學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古詩,并進一步讓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精華內(nèi)化成自己的知識和底蘊。那么,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一、變被動為主動,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生活理解古詩
準確把握古詩中的字詞含義是理解賞析一首古詩的基礎。古詩中存在古今詞義不同的情況,如“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中的“聞”是“聽”的意思。古代文字是現(xiàn)代文字的基礎,很多字詞的古今詞義是一樣的或者變化并不大。對于淺顯直白的古詩,學生理解起來并不費事。如“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等詩句,學生往往結合舊知,聯(lián)系實際生活,稍加思考便能說出大意。這時候,教師便應該放手讓學生去思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以故事講述歷史背景,增強古詩教學趣味性
文學是社會歷史的產(chǎn)物,古詩也不例外。如果脫離歷史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去教學古詩無疑是非常片面的,也無法讓學生對古詩有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教學古詩時要向?qū)W生講述時代背景、作者經(jīng)歷,甚至當時的社會法規(guī)及人物關系等多方面的內(nèi)容。
如李白的《靜夜思》自古以來都是思鄉(xiāng)名篇。這首詩詩意非常簡單,學生理解起來也并不難。但是,如果不對李白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背景加以解說,不告訴學生李白一生的經(jīng)歷,學生就不能感同身受,無法深刻理解這首詩是如何深切地表達出李白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的,更無法體會這首詩的妙處。如陸游的《示兒》這首詩有很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如果不對當時的朝代變遷進行講解,學生也無法理解陸游拳拳的愛國之情。
同時,小學生年齡小、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如果單純對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枯燥的解說,肯定是很乏味的,也無法長久吸引學生的興趣。因此,在講述歷史環(huán)境和作者境遇時最好以講故事的方式呈現(xiàn),讓古詩教學趣味十足。
三、引導主體多方感悟,讓學生體會古詩情境
一切景語皆情語。古詩中的意境需要學生在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發(fā)揮想象和聯(lián)想,多方感悟,進而在腦海中創(chuàng)設一種真實情境去體味。
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中就用生動可感的句子,創(chuàng)設了雄奇瑰麗、大氣磅礴的藝術情境。全詩氣勢宏大,情景交融,既展現(xiàn)了廬山瀑布的美景,又表達出詩人對祖國山水的熱愛之情。這就需要教師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在大腦中勾畫出的生動畫面中感受古詩的意境之美。不僅如此,詩的后兩句還運用了夸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將尋常的瀑布美景寫得如此不同凡響,這都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感受。
又如盧綸的《塞下曲》用質(zhì)樸的詩句勾勒出一位月夜外出打獵的英勇將軍,全詩不著一字著意刻畫將軍的形象,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感悟詩句,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發(fā)揮想象去勾勒將軍形象,在具體情境中去感悟古詩的內(nèi)蘊之美。
四、引入可視化教學手段,多方面形象展示
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遷,很多詞語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常用或者棄用,小學生無法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還有一些風土人情和景觀,因其遠離學生生活,學生理解起來也有困難。這時就需要借助可視化教學手段直觀再現(xiàn)歷史場景。如在教學《登顴雀樓》時出示顴雀樓的圖片,讓學生清楚了解此樓的精美模樣和周圍環(huán)境,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體會詩人登顴雀樓時的所思所想,對詩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
可視化教學手段還可以幫學生更形象直觀地理解詩中的難懂字詞。如兩漢的《飲馬長城窟行》中有“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素書”“長跪”等都是古代的事物名稱及禮儀行為,因此在教學時需要運用圖片或視頻的方式給學生進行直觀展示,幫助他們快速理解詞語及詩意。
不過,古詩畢竟是一種以文字為載體的文學形式,因此不能一味依靠可視化工具,如果過于依賴圖片、視頻而沒有給學生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間,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也是有害的。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南京師范大學蘇州實驗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