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是夯實學生基礎知識,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學科。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更傾向于單篇教學,會對每個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分割,這種教學方式忽略了每個單元課文的關聯(lián)性與遞進性,沒有發(fā)揮出單元引言的指導作用,沒有充分地利用小學語文教材。針對這種教學現(xiàn)狀,筆者簡單闡述了以小學語文主題單元為整體的教學設計,以期對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有所幫助。

一、契合主題,模塊教學

小學語文教學模塊是以單元為整體的,教師應以此為研究對象,設置共性主題,根據(jù)單元主題進行課外知識拓展。在整合單元知識時不僅要尋找共性主題,還要對本單元涉及的閱讀、口語、練習、寫作等內容進行整合,使單元整體教學在主題上共性化,在內容上模塊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整合單元中每篇文章的資源,并注重語文教學的模塊性與實踐性,讓學生在整合后的模塊中掌握語文知識,建立語文知識體系。在進行共性主題模塊教學時,小學語文教師應設置明確的、集中的教學目標開展相關教學活動。

例如,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共有三篇課文,分別為《第八次》《臥薪嘗膽》《世界上第一聽診器》。在小學語文模塊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游戲檢測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自主探究單元主題,學生認為三篇課文的主題都是“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獲得成功的故事”。這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持之以恒”為主題進行課外閱讀與練習。通過這種模塊化的教學,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了課文內容,對提升他們的寫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幫助。

二、尋找共性,整體預習

主題單元整體教學不僅對課堂教學內容有著重要的影響,還改變了傳統(tǒng)的課前預習方式。在傳統(tǒng)的預習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通過發(fā)放導學卷幫助學生進行課前預習,預習往往只涉及單篇課文的教學內容,而忽略了單元的整體聯(lián)系性。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立足于單元整體,從單元主題出發(fā),統(tǒng)觀整個單元的教學計劃,設計知識點呈遞進關系的導學卷,幫助學生做好課前預習。

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共有四篇課文,分別為《母親的恩情》《沉香救母(一)》《沉香救母(二)》《木蘭從軍》。教師可要求學生在課堂教學前預習整個單元,并自己找出單元主題填寫在導學卷上。學生通讀課文后會發(fā)現(xiàn)該單元的每篇文章都與父母有關,教學主題為感恩父母。另外,教師還可以對同一單元單篇課文的導學卷進行整體設計,羅列在一張導學卷上,讓學生在預習中對比、分析,便于學生發(fā)現(xiàn)本單元課文的共性。

三、小組合作,了解主題

小學語文主題單元整體教學強調“整體”“主題”,各模塊教學多著眼于宏觀角度,相比單篇教學而言,主題單元整體教學是按照小學生的語文認知能力及學習習慣進行整體設計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了語文教材的價值,使教材由教學內容轉化為實踐內容。教師在進行主題單元整體教學時,可以利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了解單元主題,通過整合進一步了解單元教學的主題內容。這種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既鍛煉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共有三篇課文,分別為《七律 長征》《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大江保衛(wèi)戰(zhàn)》。在進行新單元教學之前,教師可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討論單元主題。分組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還應注意小組成員的性別,使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展開課文主題探討。在小組討論開始前,教師應起到引導的作用,為學生選取合適的討論內容,讓學生在討論中了解本單元所講的不僅僅是紅軍的故事,從中感受新中國成立的不易,從而完成單元整體教學的情感目標——培養(yǎng)小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小學語文主題單元整體教學模式是以統(tǒng)觀整體的方式進行整個單元設計的,充分挖掘了教材的使用價值,對把握教學主題,提升課前預習、課中教學的效果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牢牢把握單元整體教學模式設置共性主題,充分發(fā)揮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小學生在模塊教學中加深對主題單元整體知識的認知。

作者單位 江蘇省濱??h東坎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