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時而變,用教育創(chuàng)新迎接不確定的未來
——訪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教授牛文明
作者:唐李佩
發(fā)布時間:2020-07-30 11:31:19 來源:教師報
編者按
隨著疫情的控制,各地師生陸續(xù)返校,回到熟悉的教室,過完了一個學期,而“停課不停學”期間開展的線上教學對師生們隨后的線下教學,帶來了新的影響和變化,我們該如何適應這些變化?本報記者選取讀者們關注的后疫情時期的教學問題,采訪了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文學院院長牛文明教授,希望以下的問答能為大家開啟新的思考,讓思想碰撞的火花推動我們一線的教學改革,迎接更加美好的未來。
個人簡介
牛文明,博士,教授,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文學院院長,北京師范大學訪問學者,陜西師范大學兼職研究生導師,入選陜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計劃。陜西省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專家?guī)?、語言文字工作專家?guī)斐蓡T。主要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教師教育。
記者:各地陸續(xù)復學,師生重返校園,正常教學秩序逐漸“開啟”。我們應該如何“回望”近3個月的線上教學呢?
牛文明:受疫情影響,線上教學成為2020年春季學期的重要教學形態(tài),這一變革注定要載入教育史冊。回望線上教學,既有前期準備不夠充分時的忙亂,又有漸趨平穩(wěn)駕輕就熟時的從容,更有后期漸入佳境總結梳理時的反思。整體而言,“變革”成為線上教學的關鍵詞。
教師教學“變革”:課堂時空、互動方式、課程資源、考核評價均有顯著變化。學生學習“變革”:學習氛圍、課堂時長、教學媒介、作業(yè)形態(tài)呈現(xiàn)明顯變化。學校管理“變革”:整齊劃一的“管理”被個性差異的“服務”取代,信息化管理手段大顯身手。教育形態(tài)的“變革”不再是空話,“往往變出呈新枝”,“時時、處處、人人皆可學”已然成為現(xiàn)實。
記者:“停課不停教”的線上教學對教師而言既是挑戰(zhàn),更是寶貴的成長經(jīng)歷。您認為“線上教學”對今后課堂教學改革將帶來怎樣的影響?
牛文明:線上教學的開展既是“危機”,更是“契機”。全國各地中小學非畢業(yè)年級的期末考試已經(jīng)基本結束,從目前掌握的情況來看,學生的學業(yè)水平并未出現(xiàn)明顯下降。有鑒于此,我們更應該總結線上教學的寶貴經(jīng)驗。
首先,教學目標更加多元。在實現(xiàn)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探索過程中,教育目標不斷優(yōu)化,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yǎng)”。與之相適應,靜態(tài)知識、機械刷題、考試排名等作為教學目標的課堂應該被打破,進而代之以動態(tài)知識、活動充分、綜合評價。其次,教學資源更加豐富。伴隨著人工智能、5G時代的到來,資源的獲取變得簡單而快捷,如何選擇恰切的資源成為擺在教師面前的頗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上海市美術特級教師瞿劍宛在教授“速寫”時,通過賞析鐘南山院士的“表情”為切入口,以速寫致敬“最美逆行者”,用責任、智慧和創(chuàng)意謳歌時代精神。
記者:在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中,您對不同年齡階段尤其是青年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有何思考?
牛文明:在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的背景下,我們認為青年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有三個問題值得認真思考。首先,要增強責任意識。教師應深刻意識到,課堂教學是教師安身立命的根本,教學質(zhì)量的高低關乎中華民族的未來。其次,要踐行終身學習理念。一方面要持續(xù)提升個人專業(yè)素養(yǎng),閱讀大量專業(yè)圖書,認真思考學科的整體框架與實施細節(jié);另一方面要持續(xù)學習各種新媒體技術,不斷嘗試用各種新技術輔助教學,提升教學質(zhì)量,努力與時代“同頻共振”。最后,要常懷危機意識。我們很難想象2020年以這樣一種方式開啟,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在2020年之前對大部分教師而言只是“概念”而已。只有常懷危機意識,我們才有應對教育各種“不測風云”的意識與能力。
記者:疫情期間學校開啟線上“云教研”,您認為“云教研”對教師成長、培訓方式的變革將會哪些積極的影響?持續(xù)開展“云教研”應注意哪些問題?
牛文明:我對“云教研”始終保持樂觀的態(tài)度。“云教研”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能夠聚焦較為集中的教研主題;可以最大限度調(diào)動參與教師的積極性;能夠為參與教師預留較為充足的思考時間;能夠減少參與教師的時間和物質(zhì)成本。
對于“云教研”的未來發(fā)展,我們應該注意兩個問題。首先,要選擇適宜的研修主題。要在前期調(diào)研、廣泛研討的前提下,選擇當前教育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圍繞小的切口展開。如籠統(tǒng)地選擇“教師閱讀”作為主題未免過大,而圍繞如何撰寫“讀書心得”展開討論就較為恰切。其次,要努力做好各項準備工作。提前安排好研討交流、互動點評的教師,嚴格控制發(fā)言時長,做好記錄,提高“云教研”的效率,達到良好的效果。正所謂“暇日耕耘足,云端自明旭”。
記者:如何理解“未來教育是線上與線下的深度融合”這一觀點?結合復學后的教學狀況,您認為在通往“線上、線下教學深度融合”的道路上,我們還會遇到哪些新挑戰(zhàn),需要克服哪些新困難?
牛文明:“教育面向學生的未來,而不是我們的過去”,這是眾所周知的教育常識,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用昨天的知識,教育今天的學生,讓他們應對明天的變化”。從這個角度上,未來教育一定是線上與線下的深度融合。因為現(xiàn)在的學生都是網(wǎng)絡的原著居民,他們生活于電子產(chǎn)品包圍之中,這既是大勢所趨,也是應然選擇。
在線上線下教學深度融合的道路上,必然會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目前面臨的困難我認為主要有兩個:首先是教師觀念的改變與能力的提升。教師應該具備較為深厚的數(shù)字媒介素養(yǎng),能夠從紛繁蕪雜的信息海洋中提取有效的教學資源,努力掌握契合“后浪”心理的話語體系,熟練使用多種媒介手段如網(wǎng)絡直播、音頻剪輯等。其次,我國經(jīng)濟、地域等差異可能帶來的“數(shù)字鴻溝”。由此引發(fā)新時代教育發(fā)展不均衡,疫情期間全社會通力協(xié)作,努力克服網(wǎng)絡信號等硬件差異導致的教育公平問題。但我們必須清醒的看到,相關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線上線下教學深度融合之路依然“任重而道遠”。記者:感謝您接受本報采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