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學者對“課程”一詞有著豐富多樣的概念界定,對于“課程”不同的概念界定又代表著個體不同的課程觀念。如果從一開始對“課程”概念就理解錯誤,那么就很容易走進課程觀念的誤區(qū)。因此,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和理解“課程”,與時俱進,樹立正確的課程觀,這對于今后課程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傳統(tǒng)課程觀念的誤區(qū)

誤區(qū)之一:課程等于預先編制好的知識體系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心臟。課程離不開學校的計劃和組織,在一定程度上,課程就是有計劃的學校生活的構建。在我國傳統(tǒng)的課程觀念中,僅僅把課程看作先于教學過程預先編制好的、現(xiàn)成的知識體系,而忽略了課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這種傳統(tǒng)的課程觀念沒有將課程看作是一種文化經驗的交流活動。課程不全是提前預設并組織計劃好的,有些是不能夠預設的,必須要在實踐交流中逐步生成,從而逐步建構起來。在教學實踐中,課程的實施過程必然伴隨著師生之間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因此課程是動態(tài)生成的,并且?guī)熒伎梢栽谡n程中獲得個性化的發(fā)展。

誤區(qū)之二:課程就是教學科目及教材內容

在許多教師眼里,課程常常被理解為教學科目及教材內容。在古代課程就是“六藝”,而如今課程就是各科教學內容及教材。這種傳統(tǒng)課程觀念的誤區(qū)在于沒有將課程看作是一種學習經驗,將課程的范圍縮小并狹義化。其實,在一定程度上,課程是學習者學習的經驗歷程。課程帶給學習者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加,還有學習者經驗的收獲。在教材中,學生可以學到大量的理論知識,與此同時還會有情感的提升和實際經驗的累積。因此,學生通過教學而增長的實際學習經驗也應該是課程的一部分。

二、樹立正確的課程觀

對于課程的認知至關重要。我們應總結前人的經驗,結合當下先進的課程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樹立正確的課程觀。

1.課程是學習者學習的經驗歷程

課程是學習者參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不僅有課本教材知識的增長,更多的是自身經驗的積累和豐富。學生在課程學習中通常都會收獲許多經驗,如情感價值體驗和實踐生活體驗。舉一個例子,學生在學習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課文《丑小鴨》時,不單單收獲了文章的大意內容和中心思想,而且還在該課中體會到了丑小鴨的心理活動以及受冷落時的心情。除了課程學習本身外,學生會在心理情感體驗的過程中有一種經驗的收獲。另外,部分學生會將丑小鴨的事例和現(xiàn)實生活結合到一起來思考,得出了“我們不應該取笑欺負弱者,應該關心同情需要幫助的人”的結論。其實,這種除了課本知識之外的經驗收獲同樣也是課程的一部分。因此,課程是不局限于教材的,而是學習者參與學習的經驗歷程,既包括知識經驗,也包括情感價值的體驗。

2.課程是一種獲得個性化經驗的文化活動

課程與文化息息相關。課程的編制、計劃和實施都離不開文化的參與。交流學習課程的過程,其實也就是對社會文化再生產的過程。學習者通過對課程中文化知識的學習,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背景不斷建構、推陳出新,從而獲得個性化經驗。由于學習者建構知識的經驗背景和知識基礎不同,所以獲得的經驗也是多種多樣、富有個性化的。因此,從文化再生產的角度來看,課程就是一種具有動態(tài)生成性的文化活動;從建構主義學習觀的角度來看,學習者在交流學習的同時,通過個體不同經驗背景和知識基礎的建構,從而獲得個性化經驗發(fā)展??偠灾?,課程是一種獲得個性化經驗的文化活動。

3.課程具有預設計劃性和動態(tài)生成性

課程包括學生學習的方案、學程內容、學習計劃及標準等??傊?,它在一定程度上是預期的學習結果的構造系列,具有一定的預設性。但是僅僅把課程看作是有固定程序可循的并且可預設的,那就大錯特錯了。課程是一種文化交流活動,在活動中充滿著思想的交流與碰撞,有些課程正是通過實踐和交流逐步生成的,因此,課程也具有動態(tài)生成性。人們常說,計劃趕不上變化。課程計劃得很完美,但有時在實際教學中卻是另外一番景象。課程的動態(tài)生成性既是課程發(fā)展的機遇也是挑戰(zhàn),因為正是有動態(tài)生成特征的存在,課程帶給學習者的經驗會豐富多樣,使他們不斷建構生成新的認識,充滿探索發(fā)現(xiàn)的興趣。但與此同時也會出現(xiàn)課程編制的計劃性削弱,教師把重點放在學生動態(tài)生成的課程方面,而忽視了課程計劃綱要中基礎理論知識教學的重要性。因此,課程同時具有預設計劃性和動態(tài)生成性,不能將兩者拋開而論課程。

作者單位 陜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