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流行這樣一句話:最長情的告白就是陪伴。每當我聽到這句話時,不由自主就會想起我的那些在托管班的學生,我覺得這句話也同樣適用于他們。

近年來,國人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我是一個基層教育工作者,如我所見,家長都盡其所能,想方設(shè)法,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受到最好的教育。擇?,F(xiàn)象比比皆是,特別是農(nóng)村家長打著“愛”的名義,想方設(shè)法把孩子轉(zhuǎn)到城市,目的是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但自己又沒有能力照顧孩子,這種情況下托管班就應運而生了。這些家長寧可自己在外面打工,也不惜每月花費對于他們來說相對高昂的托管費,支撐孩子在城市上學。

這樣的效果到底怎么樣呢?其實,不盡如人意。小學階段是一個人最需要親情呵護、陪伴、關(guān)愛的時候,但是為了學習,孩子不得不住在托管班,有的一周甚至一個月才能和父母見上一面。長此以往,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親情缺失對他們的成長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我曾經(jīng)帶的一個班,有一個孩子來自周邊農(nóng)村,平時住在托管班,基本一個月左右才回家一次。初來時,孩子性格挺開朗,上課回答問題十分積極,課堂上喜歡表現(xiàn),同學都叫他“幽默大王”,我也挺喜歡他,上課總是多提問他,平時也很關(guān)注他,和他聊天了解他的學習、生活狀況。剛開始他還和我說說心里話,后來時間長了再問他總是無話可說。過了一個學期,我就發(fā)現(xiàn)這個孩子沉默了許多,整天郁郁寡歡,也不喜歡發(fā)言了,但學習成績還不錯。我找他談心他也不肯說什么,似乎很木訥,我平時也很忙,只能不了了之了。

直到一次家長會,他母親和我談及他說道:“老師,我現(xiàn)在很著急,孩子不知道為什么現(xiàn)在回到家不愿意和我們交流,問他什么也不說,感覺和我們可疏遠了,您說是不是他長大了就離我們遠了?!蓖ㄟ^和他家長的溝通,結(jié)合這個孩子的表現(xiàn),我冷靜想了想才明白,并不是孩子有意疏遠父母,而是長期的親情缺失,孩子和父母已經(jīng)陌生了,已經(jīng)有了距離、有了隔閡了,孩子已經(jīng)不知道怎樣和父母交流了,甚至不愿意和父母溝通了。

還有一個孩子因為年齡較小,再加上長期的托管生活,性格變得很孤僻。這個孩子家庭比較特殊,父母離異,已經(jīng)好多年沒有和母親聯(lián)系了,父親在外打工,孩子放在托管班,他的姑姑一個月才接他一次。孩子本來就有點內(nèi)向,又有一點膽小,遠離親人內(nèi)心少了一些底氣,多了一點自卑,也不敢和他人交流,總是默默地學習,默默地干著自己該干的一切,甚至不會和人交流,和人一說話就像吵架一樣。一次,一個同學和他開玩笑,放學站隊時拉了他一下,他就大打出手,最后鬧得不可開交。這就是長期缺乏親情的陪伴對孩子的成長造成的影響,他們孤僻、偏激,這樣的孩子即使成績再好,那又能怎么樣呢?我們要重視成績,但更要重視孩子人格的培養(yǎng),性格孤僻、懦弱,心理有缺陷,都是我們應該重視的,人格的健全更重要。

我認為對孩子最好的愛不是一頓大餐,不是選擇一所你認為的好學校,不是華麗的玩具……而應該是陪伴。只有在父母身邊,孩子才能感受到濃濃的愛,生活才是正常的,心里才是踏實的,孩子才會覺得快樂。這樣的孩子才會自信、樂觀、積極、進取,對他們健全人格的形成十分有利。

我們常說,教育應該使學生先成人,后成才。所謂成人就是成為一個人格健全、性格良好、品德優(yōu)良的合格公民。親情的缺失會使一個人的靈魂殘缺不全,性格存在缺陷。前一段時間,某地發(fā)生了一個持刀傷害中學生的事件,究其原因主要是犯罪嫌疑人人格不健全、偏執(zhí)造成的。所以,我們應該明確認識孩子人格的培養(yǎng)遠遠重于知識的傳授。

英國文豪狄更斯曾說過:“一種健全的心態(tài),比一百種智慧都更有力量?!边@句名言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有什么樣的性格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了他對待人生的不同態(tài)度。無數(shù)事實證明,一個人的成功與其性格息息相關(guān)。

希望為人父母者明白,小學階段是孩子最需要父母關(guān)愛的時期,也是培養(yǎng)親情的重要時期,更是孩子性格培養(yǎng)的關(guān)鍵階段。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關(guān)注孩子學習成績的同時,也要關(guān)注孩子的個性發(fā)展,不能顧此失彼。我們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關(guān)愛,多些時間陪伴他們,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我覺得,真正的“愛的教育”就是陪伴孩子,陪伴他們慢慢成長,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這樣他們將來的路才會更好走,他們也會生活得更好。

作者單位 陜西省銅川市印臺區(qū)方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