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笛:《味道》
作者:張欣笛 商洛市商南縣初級中學(xué)八年級9班
發(fā)布時間:2020-11-06 15:35:53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wǎng)
味道,從語法上來說,可以加上許多修飾語,如:家的味道,飯菜的味道,快樂的味道……既可以是感覺、是味覺、也可以是嗅覺等等,就連味這個詞本身也蘊含著一種味道。
味道不僅僅是味,更多的是道。中國的菜系很多,每道菜,調(diào)料要放多少,從來沒有一個準確值,你只能見到或聽到鹽少許,但不會見到調(diào)料放多少克,完全是依靠自己的經(jīng)驗,這是別人教不了你的。在中國,要想做一個人人都稱贊的廚師,幾乎是不可能。因為“眾口難調(diào)”,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口味,心里有自己向往的味道,你的拿手好菜,他可能不喜歡,一碗毫無特色的面條兒,可能讓他贊不絕口,一個常年漂泊在外的人,對山珍海味可能早已厭煩,但母親做的家常小吃卻足以讓他淚流滿面,這就是味道的強大魔力。
中國人做菜、做飯,近乎一種藝術(shù),在國人的眼中,按照菜譜上的比例,調(diào)好調(diào)料,再加入菜,一股腦的倒進鍋里翻炒,這不叫做飯,叫做實驗。做飯是什么?是廚師們閉著眼睛,在氣球上把土豆切成寬不足五毫米的細絲;是把胡蘿卜鏤空了像窗花,提起來還能連在一起;是種了一年的白菊,只為它在美味佳肴中貢獻菊的清香、美麗;是煞費心機地扎好一朵用蘿卜做成的花兒,只為擺盤;是像表演雜技一般,將菜在一片火海中翻炒,卻毫不慌亂……每個長期做飯的人心里都有一桿秤:放多少鹽,多少醬油,多少味精,自然有數(shù)。
一只雞,在廚師手里便不再平凡,叫花雞、紅燒雞、清蒸雞、麻辣雞絲、宮爆雞丁……一百個廚師做出的雞,會有一百種味道。同樣,一塊兒面團,在廚師手里,又能呈現(xiàn)出許多不同的姿態(tài),面團在廚師的手里飛舞、旋轉(zhuǎn),不一會兒,就變成了又細、又長、又有勁道的拉面;面團在兩臂之間飛躍,撒上肉末、蔥花就變成了薄如宣紙的餅;在手指間靈活地扭動,放進油鍋里炸,又變成了香氣四溢的麻花兒;將面團搟成薄片,包上餡兒,面片在掌心轉(zhuǎn)動間捏出褶子,變成一個個胖胖的小包子……
俗話說“饑餓是最好的飯碗”,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味道的追求也不斷嚴苛,人們寧愿花同樣的錢,買味道好、分量少的食品,也不愿買份量大、制作粗劣的食品。也就是說,想要把飯店經(jīng)營好,就得請好廚師。好廚師,做出來的飯菜不僅色香味俱全,而且還蘊含著道,道是看不見的,能嘗出一名好廚師在一道菜里浸潤的心血。不同的風(fēng)土人情,造就了不同地方的味道。各不相同的味道是不同地區(qū)的招牌,北京的豆汁兒豌豆黃、武漢的熱干面、西安的羊肉泡饃、蘭州的拉面、新疆的手抓羊肉……各有特色,但要找到你心中所期待的味道,卻不簡單,有的地方的特色小吃,也許與你的口味大相徑庭,你甚至搞不懂為什么有人會喜歡吃。但中國的小吃數(shù)以萬計,每個人心中所愛的味道都不一樣,用心去品嘗每一種小吃,品嘗廚師做菜之味、之道,尊重每一種小吃。尊重做這道小吃的廚師,才是道。
走遍天涯海角,尋心中之味,品食中之道,不枉來人世。
(指導(dǎo)教師:張良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