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淺探
作者:胡卓娟
發(fā)布時間:2020-12-04 15:34:5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論詩人,名家輩出,燦若星辰;論詩作,名篇紛呈,爭奇斗麗。其中無數(shù)的優(yōu)秀篇章,至今仍膾炙人口,具有廣泛而永恒的藝術(shù)魅力,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些優(yōu)秀詩詞以其完美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和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成為獨具審美價值的中華文化的DNA。然而詩歌發(fā)展到今天,似乎失去了它的地位,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常常存在學生不愛學詩、老師不喜講詩的現(xiàn)象,這正是我們一線教師所面臨的困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初中語文課本的相關(guān)教學參考中,對古詩詞教學的要求仍停留在背誦、默寫、簡析、做題的狀態(tài),鮮有古詩詞教學策略的具體指導,加之有些教師在教學時按部就班,就導致了學生對古詩詞學習不喜歡、不重視、不投入。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引領(lǐng)他們走進古詩詞鑒賞的大門呢?教學中,我嘗試從以下幾點做起,頗有成效。
一、 吟詠記誦,走進詩歌
古詩詞教學中,誦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教師范讀,讀準字音、分清句讀、明確節(jié)奏、以聲傳情;其次,采用學生個別讀、分組讀、齊讀等方式,使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助督促、以讀帶悟。吟誦詩詞,抑揚頓挫、聲律和諧、韻味無窮,可以領(lǐng)略古典詩詞的聲韻之美,或杳渺低回,或纏綿悱惻,所謂“一簡之內(nèi),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正如《文心雕龍》所言:“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間,卷舒風云之色?!笨梢娨髟佊浾b之于古典詩詞的學習必不可少。
“平長仄短,依字行腔”,吟誦必須依據(jù)漢字的聲、韻、調(diào)具體處理。教學中,可采用重音、拖音、輕聲和抑揚頓挫等方法,使聲音傳達出對詩意的理解,引導學生進入詩中情境,促進學生對詩意的理解和感悟。這些朗讀的技巧還可以結(jié)合配樂、語調(diào)、音量、表情、手勢、身形等。如孟浩然《春曉》誦讀時,首先需吐字清晰、句讀明確?!按好?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其次需語氣抑揚、速度合宜。前兩句,晨起觀物,春意盎然、花香鳥語,誦讀時應聲音柔和、語調(diào)舒緩、音量適中。后兩句,想昨夜風雨,落紅無數(shù),惋惜之情油然而生,重音“落”,“知多少”音量逐次減輕,速度緩慢,表達出惜春之情。
學習時教師要有意識地通過誦讀背記、吟詠詩詞,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語感、熟悉詩詞音律、理解詩詞內(nèi)容、體會詩詞意境、領(lǐng)悟作者情愫,進而達到對古詩詞的全方位品析。
二、揣摩詞語,理解內(nèi)容
古詩詞大多篇幅短小、形象豐富、內(nèi)涵深遠、意蘊悠長,常借助精練的語言來表達豐富的思想情感,還要符合押韻的要求,因此古詩詞的語言特征之一是詞性的改變。而這一點對于學生來說,正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因此,需要教師適時地加以引導和點撥。如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逼渲械摹熬G”,原是形容詞“翠綠”,在句中構(gòu)成了使動用法,意為“使……變綠”,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用語新奇,富于聯(lián)想,仿佛春江碧透、柳綠花紅、蜂蝶翩躚、鶯啼鳥鳴,“綠”形色兼?zhèn)涞貙懗龃旱浇先f物萌綠的情境。其次,內(nèi)涵豐富的詞語也值得我們?nèi)テ肺鐾嫖丁H缍鸥Α锻馈贰霸旎娚裥?,陰陽割昏曉”中,“鐘”本意是聚集,在這里運用了擬人化的寫法,賦予天地萬物以人的情態(tài),大自然獨獨鐘愛泰山,把神奇和秀麗都給予了泰山;“割”字也錘煉得極好,言泰山似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將時空隔離,山南有太陽的一面為陽,山北看不見太陽的一面為陰,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且虛實相生、明暗交替、畫面感極強。這里詩人使靜止的泰山充滿了雄渾的力量,而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chuàng)作風格,也在此得到顯現(xiàn)。
教學中,我們將古詩詞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進行篩選、歸類、整理,同時運用類比、對比、聯(lián)想、想象等方法來加深學生對常見語言現(xiàn)象的理解把握。通過對古詩詞語言的揣摩,幫助學生突破學習中的難點、疑點問題,進而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
三、品味意象,融入意境
意象是意與象的結(jié)合,客觀物象進入詩人眼簾,一經(jīng)詩人描摹便帶上了主觀色彩,繼而成為意象,即詩人用來寄托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因此,意象是帶有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景象,所謂 “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在古詩詞中,有許多意象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明月即思念。李白在《靜夜思》中寫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夜深人靜,月色皎潔,映入簾內(nèi),翹首望月,迷離恍惚間,將清冷月光誤作鋪地濃霜,此情此景,怎不讓人聯(lián)想到羈旅他鄉(xiāng)的孤寂凄涼,那家鄉(xiāng)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霸隆北愠闪恕八寄睢钡拇~,表達對故鄉(xiāng)、對親人不變的情愫,也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遣情達意的典型意象,成為中華民族一個不可或缺的精神符號。又如,柳(留)即不舍。由于“柳”“留”諧音,古詩中常用來寄托依依不舍之情。可上溯至詩經(jīng)《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皸盍酪馈奔仁菍懢坝浭?,更是抒情感懷,寄托纏綿的、深邃的、飄忽的留戀情思,更展現(xiàn)出征人歸途中的追憶唱嘆。教學時,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并積累古詩詞中具有特定寓意的意象,理解其內(nèi)涵,并根據(jù)意象,豐富想象,融入意境。
四、品析手法,探究內(nèi)涵
古詩詞常用比喻、夸張、對偶、借代等修辭手法,借以小見大、借古諷今、虛實相生、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現(xiàn)手法來增強詩詞的感染力。教學時,可結(jié)合課本中所涉及的名家名作進行舉例分析。如,杜牧《赤壁》中“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用“二喬”的命運代指東吳的命運,以小見大,深刻警策。這首詠史詩,借古諷今,表達了詩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氣。又如,杜甫《春望》中“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抵萬金”運用夸張的修辭,突出強調(diào)家書的珍貴,表達了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通過具體的例句分析,學生會形成粗淺的概念,如能再配合適應性練習,由淺入深,循之以道,佐之以法,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幫助學生體察詩歌所蘊含的深意,理解詩人所寄予的情感。
五、知人論世,感悟情愫
對于古典詩詞的學習,初期不妨囫圇吞棗地誦讀,但真正領(lǐng)悟體會其中三昧,卻須“知人論世”,方能探幽發(fā)微,真正領(lǐng)略詩詞真諦。詩詞不僅受作者思想感情的制約,還要受到時代背景的影響。不同時代、不同閱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者在其詩歌中會呈現(xiàn)不同的情懷。所謂“橫看成嶺側(cè)成峰”者是也。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臨別依依,千頭萬緒,無言沉默,唯有舉杯祝愿,表達了詩人對將要去荒涼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戀和牽掛;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詩人一改送別詩黯然淚落的感傷情懷,格調(diào)高昂,氣象壯闊,氣勢雄渾,歌出豪邁之音。
即使同一詩人面對相同情形,詩作也常呈現(xiàn)出迥異的情感。如,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有“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人翹首凝望,托意江水,心隨舟動,融情于景,依戀之情滾滾不盡;而在《送友人》中有“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山嶺青翠,溪水清澈,落日火紅,浮云潔白,相互映襯,色彩斑斕,詩作節(jié)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豁達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
因此,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課前搜集資料時,要注意作者的年齡、生平、性格、家庭、朋友、仕途等相關(guān)資料,力求全方位地深入了解作者。這些“人”與“世”的背景介紹可以幫助學生感詩人之所感,思詩人之所思,讓學生理解“言為心聲”的同時,又讓學生理解“知人論世”對詩歌欣賞的重要性。通過知其人、論其詩,才能實現(xiàn)與詩人傾心交流,才能理解作者在詩歌中的情感傾訴,才能對作品做出客觀的評價。
六、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聯(lián)想
對于詩歌學習,課堂上我常常通過創(chuàng)設特定的氛圍幫助學生進入情境,調(diào)動學生的聯(lián)想想象,讓他們身臨其境、設身處地去理解、去體會、去感悟,將詩歌賞析帶入更深層次。教學中我常常借助多媒體課件這一輔助教學手段,將教學內(nèi)容直觀呈現(xiàn),圖文并茂、聲色兼?zhèn)?、生動逼真地營造教學情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教學時,依據(jù)詩歌內(nèi)容的需要及學生學習的疑難點,有針對性地制作課件,用以解決問題,引發(fā)思考。
如,《蒹葭》課堂導入時,多媒體課件播放視頻,江岸蒹葭蒼茫、風過搖曳,江面霧氣彌漫、竹筏緩緩,一長發(fā)女子背向順流而下,塤樂在此時響起,有些許蒼涼,有些許清冷,亦有些許期盼,此時學生已隨著音樂不自覺地讀到“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梢妱?chuàng)設情境對于詩歌學習有著重要作用。又如,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四句入名者五”,分別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峽,抽象的文字無法呈現(xiàn)地點的轉(zhuǎn)換、行程的變化,詩人雖用語精妙、空靈入微、富于蘊藉,但學生卻無法從文字中體會到。課堂上運用動畫制作一幅船行動態(tài)圖,學生便一目了然,詩境就這樣漸次展開,山月與人萬里相隨,不著痕跡卻妙入化工,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便展現(xiàn)在眼前,使學生能夠在聯(lián)想的基礎上深切地感受到廣闊空間與較長時間的統(tǒng)一與變化,加深對詩中情境的體悟。
總之,行之有效的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可以使學生在感受美、體驗美、鑒賞美、領(lǐng)悟美的過程中,積累優(yōu)秀詩詞,汲取詩詞精髓,培養(yǎng)審美情趣,提高語文素養(yǎng),提升文化品位。讓我們一起賞析古典詩詞,感悟漢語魅力,熱愛中華文化!
作者單位 西安市第九十九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