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方法摭談
作者:張貽秀
發(fā)布時間:2021-05-14 16:21:3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批注是學生閱讀文本所產(chǎn)生的思考、感受、疑惑、收獲等,常用的批注方法有兩種,一是在重點內容以及需要引起關注的地方,用線條與符號進行圈畫和標記。二是用簡要的文字在文本空白處進行記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而批注是最能體現(xiàn)個性化行為的。在教學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重視批注的學習和使用,以期他們的閱讀能力得到提升。
一、在何處批注
統(tǒng)編教材的助學系統(tǒng)很豐富,能夠有效幫助和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批注學習要從低年級開始,課文中有很多地方出現(xiàn)以伙伴的形式引導其如何安排學習內容,有的是提出思考問題,有的是互相評價,有的是提示方法,有的是給出重點詞語,尤其是課文中那些以泡泡形式出現(xiàn)的提示語,就是學生學習寫批注的范例。隨著年級的升高和閱讀水平的提升,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表現(xiàn)越來越明顯,教師要給予學生批注自主權,讓他們在自己認為需要批注的地方有所作為。當然,這種自主也離不開教師的積極引導。
1.有感而發(fā)的地方。課文中的某些內容讓學生有所觸動,讓他們在此寫出自己的感受,這是最為常見的批注內容。
2.理解有問題的地方。學生在閱讀中出現(xiàn)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常見的是自以為讀懂了,其實那只是一種表象。如教學統(tǒng)編版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課文主人公一心想要的是葫蘆,葫蘆長得非常好,可是最后卻說“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葫蘆長得雖好但沒有得到葫蘆,這里面有什么緣由呢?有學生在最后的句子下面畫了一條橫線,還打了個問號,意思是這里需要深入思考。
3.不同想法處批注。最能體現(xiàn)學生個性化閱讀的是他們對閱讀內容提出不同的質疑。如教學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下冊《我不能失信》一課,學生對于宋慶齡為了守信沒有去伯伯家做客表示認同,可是約好的小珍并沒有出現(xiàn),顯然她是一個失信的人,于是有學生批注:“宋慶齡對不守信用的人值得嗎?”這是一種包含有自己想法的觀點。
二、在何時批注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給課文批注,一般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進行。
1.在課前批注。課前批注是指學生在預習時進行的批注。學生預習的重點不同,預習的方式不同,預習的習慣也不同,因此我們要提倡學生自由進行批注,建議學生在讀課文時畫下自己認為是重點的詞語、句子,對一些難以理解的詞語要進行解釋批注,對不理解的地方要畫上問號,對文中比較精彩的地方要做出標記等。這些批注體現(xiàn)的是學生預習的收獲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學習時,有了批注的助力,學生理解課文自然會更加有的放矢。
2.在課中批注。閱讀教學的重點內容是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語言文字運用,以統(tǒng)編教材來說,我們的核心目的是落實語文要素的學習與訓練。我們集中以語文要素為中心的專題上進行批注,以此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教學難點。如教學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上冊《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我們用前面精讀課文中學習到的預測策略進行學習,同樣也可以采取批注的學習方法來進行。教學之前,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在進入正式學習后,我們要求學生用遮掩的方法依次往下讀,每讀一個自然段進行一次預測,并把預測的內容批注下來。讀下一個自然段時,讓學生先看看上面的預測是否與結果相符,然后再繼續(xù)進行預測。這樣的批注,雖集中于預測策略,但也稱得上是一舉兩得。
3.在課后批注。一篇課文學完之后,不代表閱讀任務的完成,我們還需要完成相應的拓展閱讀或者遷移訓練。比如,學習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下冊《清明》一詩后,學生可能會覺得詩中并沒有什么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氛圍,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入一組唐宋詩人描寫“清明”的古詩,讓學生讀出詩中的韻味,并明確清明除了祭祖掃墓以外,還可以有踏青、聚會等其他活動。學生將自己的體會批注在課后,能進一步感受詩的韻味美。
學生在實踐中學會批注的方法,懂得批注的策略,養(yǎng)成批注的習慣,對他們的閱讀能力提升和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有著很大的幫助。批注這一傳統(tǒng)的學習方法在統(tǒng)編教材中是核心的學習內容,在循序漸進的訓練過程中,學生要認真學習和掌握這一項技能。
作者單位 山東省滕州市南沙河鎮(zhèn)房村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