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語文對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語言應用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努力提高自身教學能力,夯實學生的語文學習基礎。


一、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語用能力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表達和情境之間的聯(lián)系十分緊密,表達通過具體的情境來體現(xiàn),情境具有很多促進表達的因素。因此,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

1.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中《鳥的天堂》一文描述了作者和他的朋友兩次經(jīng)過“鳥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色,贊美了美麗的南國風光,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筆者講授這篇文章時,摘選了其中一部分:“起初周圍是靜寂的。后來忽然起了一聲鳥叫。我們把手一拍,便看見一只大鳥飛了起來。接著又看見第二只,第三只。我們繼續(xù)拍掌,樹上就變得熱鬧了,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我注意地看著,眼睛應接不暇,看清楚了這只,又錯過了那只,看見了那只,另一只又飛起來了。一只畫眉鳥飛了出來,被我們的拍掌聲一嚇,又飛進了葉叢,站在一根小枝上興奮地叫著,那歌聲真好聽。”在文章這部分,作者既描寫了他所看到的,又描寫了他所聽到的。勾勒視覺效果時,作者既描寫了鳥的形態(tài)、顏色,又生動形象地描寫了鳥活動的姿態(tài)。講完這些,筆者順勢引導學生進行遷移訓練,讓學生嘗試仿寫花園里的蝴蝶:“我注意地看著,眼睛應接不暇,看清楚了這只,又錯過了那只,看見了那只,另一只又飛起來了。大的,小的,花的,粉的,有的停留在花朵上,有的在花叢間嬉戲,有的翩翩起舞。一陣風吹過,它們仿佛在歌唱。”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圖片,播放一些音樂,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關注教材中的修辭手法

小學語文教材中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夸張、排比、比擬、借代、對偶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得文章更加生動,讀起來更有美感,對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講授《珍珠鳥》一文時,筆者引導學生重點學習了本課的修辭手法。例如,“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紅嘴紅腳,灰藍色的毛,只是后背還沒生出珍珠似的圓圓的白點;它好肥,整個身子好像一個蓬松的球兒?!边@段話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寫了珍珠鳥的外形,寫出了珍珠鳥“毛茸茸、又圓又肥”的特點。又如,“它先是離我較遠,見我不去傷害它,便一點點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頭來喝茶,再偏過臉瞧瞧我的反應。我只是微微一笑,依舊寫東西,它就放開膽子跑到稿紙上,繞著我的筆尖蹦來蹦去。”這段話使用了擬人手法,描寫了珍珠鳥的動作、神態(tài),它看起來就像一個嬌憨頑皮的孩子,會看人的臉色行事。課堂教學結束后,筆者邀請了幾個學生分享讀后感,要求他們運用所學修辭手法表達自己的感受。通過鍛煉,學生的語用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搭建支架,夯實語文素養(yǎng)

語文教學最重要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為了降低教學難度,教師要搭建相關的活動支架,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1.理順寫作思路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中的《珍珠鳥》是當代作家馮驥才于1984年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作者用輕盈活潑、疏密有致的筆觸為讀者精心勾勒了珍珠鳥的形象,文章通過描寫我和珍珠鳥的相處過程,突出了作者對自然、人生的摯愛之情。文章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描寫“我”為珍珠鳥精心布置了一個幽靜、安全的巢,按時給它們添食加水,并按捺住自己的好奇心,決不打擾小鳥的生活,這些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對小鳥的關愛之情。第二部分生動地描寫了珍珠鳥與“我”由疏遠到親近的過程。文章第一次出現(xiàn)“小家伙”時,作者用大量的筆墨將珍珠鳥的形象描寫得十分生動;文章第二次出現(xiàn)“小家伙”時用“挨近、蹦、俯、瞧、跑、蹦來蹦去”等一系列動詞,突出了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文章第三次出現(xiàn)“小家伙”時:“索性用那涂了蠟似的、角質的小紅嘴,‘嗒嗒’啄著我顫動的筆尖。我用手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兩下我的手指……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頭睡著了”,充分體現(xiàn)了小鳥對人的信賴。教學過程中,筆者為學生詳細講解了課文,并為學生介紹了一些詞語的用法,讓學生互相討論自己的學習感受,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夯實學生在語文基礎。

2.滲透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是作者的寫作原理、規(guī)律和方法。筆者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向學生傳授了一些寫作技巧,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例如,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中的《晏子使楚》一文有一個典型的例子:“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國家?”晏子身材矮小,剛來楚國就受到了侮辱。但是,他巧妙地化解了這個矛盾,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相反,如果當時晏子暴怒:“你們就是這么接待他國使者的嗎?一點都沒有大國的樣子,不值得我們的尊重!”這樣一來,會產(chǎn)生什么后果呢?當時,兩國實力懸殊,如果惹怒了楚國國君,晏子可能會招來殺身之禍。但如果一聲不吭地進去,齊國的尊嚴就受到了侮辱,因為他代表的是國家的形象。筆者引導學生對這兩段話進行了比較,讓學生討論晏子的語言藝術。毋庸置疑,晏子的做法不僅維護了齊國的尊嚴,也回擊了楚國的侮辱。筆者反問道:“從晏子的回答中,我們能不能歸納出一些交流、溝通的技巧呢?當對方說了一些不太好聽的話時,我們能不能爆粗口呢?我們應該以一種什么樣的方式維護自己的尊嚴呢?”有學生是這樣總結的:“我們可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他們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p>

三、讀寫結合,提升語文素養(yǎng)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筆者采取讀寫結合的方式,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提升了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

1.關注課文整體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課文整體,培養(yǎng)學生的大局意識,使學生能夠用發(fā)展的、動態(tài)的眼光看待問題,日后碰到類似的問題時,也能夠用一套系統(tǒng)的方法分析問題、處理問題。那么,教師是如何引導學生從課文整體出發(fā),思考問題的呢?

以《珍珠鳥》一課教學為例,筆者為學生準備了三個比較籠統(tǒng)的問題。第一,文章講述了什么故事?第二,作者如何描寫對珍珠鳥的感情?第三,在關愛之情的驅使下,作者為鳥兒做了哪些事情?除此之外,筆者還引導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體現(xiàn)課文或單元的整體性。

以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第五單元的習作部分教學為例,在這一部分中,教師要為學生介紹事物的寫作方法,讓學生描寫一種自己了解并感興趣的事物。教材中也給出了一些寫作方法,學生練習前,筆者引導學生觀察并搜集了相關資料,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事物,想清楚從哪幾個方面入手。此外,學生寫作時還要注意以下三個問題:(1)寫清楚事物的主要特點;(2)使用恰當?shù)恼f明方法;(3)分段介紹事物的各個方面。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將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將它們以框架的形式呈現(xiàn)了出來,讓學生理清它們的內(nèi)部關系。有的學生制作的框架就非常好,例如,確定要寫的事物—搜集相關資料—開始寫作—寫清楚事物的特點—使用說明方法—分段介紹事物。

2.打破慣性思維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生的思維往往比較固化,這對學生語用能力的發(fā)展非常不利。為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筆者為學生布置了一些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任務,如給出特定的成語,讓學生將成語的意思用具體的情境表現(xiàn)出來。筆者先為學生介紹了“奮不顧身”:“楊靖宇正在奮力還擊,右手受傷了,就用左手繼續(xù)向敵人射擊。腹部中了一彈,鮮血直流,他咬緊牙關,猛然起身,連發(fā)兩槍,擊斃了兩個日本鬼子?!痹僮寣W生仿照介紹“惱羞成怒”“自由自在”這兩個成語。學生的答案是完全不同的,他們的思維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鍛煉。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學生感嘆:“哦,原來還可以這樣解釋呀”“原來還有這樣的情景啊”“我覺得這個描述非常到位,實在是太厲害了”等。語文教材中也有一些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章,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文章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搭建支架、讀寫結合等方式,充分地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效地培育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極大地提高了語文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新元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