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會前主席塞里格曼在1998年美國心理學年會上提出“積極心理學”一詞,隨后很快在世界上流傳開來。參加工作20年來,我通過自學,翻看大量資料以及工作中的實踐,對積極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

積極教育不僅是一種方法,而且是一種理念,指的是基于兒童的發(fā)展規(guī)律,采用非暴力的方法,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尤其是把兒童當作學習主體并給予充分尊重的嶄新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能給兒童提供資訊,幫助兒童健康成長。但是,積極教育不是放縱孩子,而是培養(yǎng)孩子自我約束的長期教育方案,和孩子建立互相尊重的關系,教會孩子受用一生的技能,提高孩子應對挑戰(zhàn)的能力和自信,培養(yǎng)孩子禮貌、非暴力、同理心、自尊和尊重他人的品德。

傳統(tǒng)的教育過分強調(diào)矯治功能,習慣從學生問題入手來開展工作。沒有問題找問題,發(fā)現(xiàn)不了或者沒有問題,傳統(tǒng)的教育便束手無策。成績差的學生是“問題學生”,成績好的學生教師怕出“問題”,于是工作的開展就在這兩端,導致很多中等學生的潛力流失,因為他們在這種教育的理念下被忽視了。教育應該改變以往的“病理學模型”,學校不能成為醫(yī)院,教師更不能成為醫(yī)生,因為學生不是病人。人們形容教師為園丁,什么是真正的、合格的園???一個園丁對花的培育,僅僅修剪是不夠的。不松土施肥,花就不會開得艷、開得大、花期也不會長。積極教育明確指出教育更主要的是尋找并研究學生的各種積極品質,并在實踐中對這些品質進行培育。

那么積極教育是不是就是當今提出的賞識教育?賞識教育意在挖掘學生身上的優(yōu)點,是一種揚長補短的教育方法;而積極教育不是方法,是一種內(nèi)涵更為豐富的教育理念,它不僅開采人身上有價值的東西,還對人身上所有的一切都進行接納,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理念。例如莽撞里面我們看出學生勇敢的一面;懦弱里面我們看出學生謹慎的成分;嫉妒里面我們看出學生身上存在進取的動力。

隨著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的增加,孩子們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導致他們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沉迷于游戲,在學校不認真學習,違紀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因此教師和兒童越來越有必要獲得相應的非暴力溝通以及相處的知識技能。當代教育提倡積極教育,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恰當利用積極教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接受變化,以良好心態(tài)影響學生

兒童心理健康與生長環(huán)境是密切相關的。兒童的全面發(fā)展受到多方面的環(huán)境影響。家庭是社會的核心,家庭教育在孩子的發(fā)展中處于中心地位。如果家庭不穩(wěn)定,孩子的個人成長也會遇到問題。因沒有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而造成問題障礙,面對這樣的學生,老師很棘手。只有了解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才能知道如何更好地教育。

老師們常說“現(xiàn)在的學生不行了”,特別是常常感嘆“一代不如一代”。我曾經(jīng)也是這樣想的。但其實是我們自己拒絕變化,按經(jīng)驗辦事。經(jīng)驗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經(jīng)驗有時恰恰是阻擋我們前進最大的障礙。其實,學生的變化反映的是社會的變化,無論我們對這個變化持何種態(tài)度,我們都改變不了社會什么,可是我們可以影響甚至改變學生。參加工作二十幾年了,擔任班主任工作也有十幾年了,我經(jīng)常按經(jīng)驗管理學生,卻總是出力不討好??僧斘易x到《我這樣做班主任》,與李鎮(zhèn)西老師進行心靈的對話時,內(nèi)心有了從未有過的震撼:作者以他的關愛、民主和尊重,讓他的學生都感覺到度過了最幸福的一段學習時光。這正是從一個更高的層次詮釋了“師愛”的含義。李鎮(zhèn)西老師平凡而偉大的經(jīng)歷令人向往,同時也引起了我的共鳴?!皫煇邸笔嵌嗝闯恋榈槎挥性娨獾淖盅?!教師心態(tài)擺正了,學生也會有好的心態(tài)。做好班主任強調(diào)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只要我們每天從最平凡的小事做起,即使成不了紅花,也定能成為一片引入注目的綠葉。

走進學生,以真心換真心

我曾問過自己,我愛每一位學生嗎?我對學生的“愛”真的是無怨無悔嗎?當我明白了積極教育的實質后,我對學生的“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愛學生,不僅僅是只對自己所教學生的這一年或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負責;愛學生,不單單是欣賞優(yōu)秀的學生,而是懷著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位學生;愛學生,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用博大的胸襟寬容學生。在轉化“后進學生”的過程中,我注重對他們感情上的傾斜,想方設法喚起他們向上的信心,每日給學生寫一句鼓勵的,安排當班干部,選派“小老師”,選擇競爭對手……通過這樣的方式,增強他們的信心。浮躁的心、生硬的態(tài)度,永遠也不可能換來心與心真誠的溝通。教育不能太功利,而是要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

善于傾聽,真誠和學生談心

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時,我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經(jīng)常在班級內(nèi)討論,與學生一起解決問題。課后也愛與學生談心,別看孩子小,很多孩子主動找你聊天,并不期待老師能給他什么,而是想引起老師的注意。讓學生傾訴,做一個好的傾聽者,包括聽學生的抱怨,這本身就是有效的心靈引導。善于傾聽還必須擺正師生關系,不能僅僅把師生關系看成是教育與被教育的關系,還應該認識到,師生同時也是平等的朋友。雖然就學科知識、專業(yè)能力、認識水平而言,教師一般來說在孩子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師生之間是天然平等的;教師和孩子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同道人。既然是平等的朋友,那么當朋友向我們訴說的時候,我們當然應該耐心地傾聽,并用溫和的眼神鼓勵孩子暢所欲言,一吐為快,通過“傾聽”走進孩子的心靈。

曾有調(diào)查:在品質、意識以及智力方面有著突出表現(xiàn)的人中,近90%的人在童年或者少年時代,都有過被父母積極暗示的經(jīng)歷。那么,在對孩子進行積極暗示教育時,家長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首先,家長對孩子的積極暗示應該是真誠的。只有無私真摯的愛才能真正發(fā)出對孩子有益的暗示,這種積極的暗示是對孩子某方面潛能的及時發(fā)掘。其次,父母對孩子的積極暗示并不是人為地對缺點的掩飾,因為個人主觀因素,暗示難免會有夸大的成分,但是必須要有度,千萬不能對孩子較為明顯的缺點進行大肆贊賞,否則會讓孩子養(yǎng)成品質上的某些壞習慣。最后,家長對孩子的積極暗示應該能帶給孩子身心上的愉悅。此外,家長的暗示不可過于頻繁,否則會引來孩子的反感。特別是這些積極暗示存在明顯不實之處時,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壓力,讓孩子對家長的暗示望而卻步。

積極的暗示能為孩子帶來積極的心態(tài),孩子很容易就會從他人積極的暗示中獲得信心以及前進的動力。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也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老師,他們的言傳身教,甚至是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產(chǎn)生很深遠的影響。當然,這里的孩子是指還不具備很明確的辨別是非能力的孩子。一顆小小的種子,誰能料想到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呢?

如今,在這個復雜的社會關系中,孩子是弱者,也是未來的希望。作為教師的我,深深地感受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我希望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家長,了解孩子的發(fā)展規(guī)律,運用積極的教育方法進行溝通,促進兒童潛能的發(fā)揮以及家庭與社會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

作者單位:陜西省漢中市西鄉(xiāng)縣蓮花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