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要求低年級學生要有表達的自信心,這份自信心從哪里來?這當然需要經(jīng)過多次的鍛煉才能樹立起來。學習語文的根本目的就是運用語言進行表達,語文統(tǒng)編教材吸納了課程改革的最新成果,精選了許多適合小學生閱讀的篇目,是教會學生運用語言的最好素材。因此我們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時,可以借助教科書中的“三大支架”來高效完成教學任務。

一、借助插圖支架,探究表達主題

插圖是語文教材內容的一部分,書上的每一幅插圖都是對課文主題的闡述或重要內容的呈現(xiàn),插圖色彩鮮艷極具感染力,極易消除學生與課文之間的陌生感。借助插圖支架,引領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想象和理解,擴散思維探究學習主題使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

課本中《憫農(nóng)》這首詩的右邊有一幅插圖,我們讓學生觀察圖中大片的黃色,學生經(jīng)過觀察便知道這是豐收的麥田在陽光下泛著的金光,隨后我們再引導學生觀察農(nóng)民的衣著,學生驚訝地發(fā)現(xiàn)一個農(nóng)民光著上身,另一個農(nóng)民則穿著破舊不堪的背心,他們的褲子都是爛的,更讓學生驚訝的是農(nóng)民身后還有兩只缺了口的碗。這些畫面使學生不由得心生疑問:面對豐收的糧田,農(nóng)民為什么還會穿得如此破爛?為什么還會用這么破的碗?其實這是學生對當時農(nóng)民的生活狀況不了解,因此我們可以鼓勵學生給這些農(nóng)民出謀劃策:怎樣才能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呢?學生紛紛出主意,有的說:“可以把麥子收割下來,煮熟了吃?!庇械恼f:“等麥子成熟,賣了以后去買衣服……”教師話鋒一轉:“你們的想法能不能實現(xiàn)呢?讓我們一起去讀讀詩歌吧!”借助插圖支架,引領學生迅速走進古詩探究表達主題,同時也讓學生在交流中說出了自己的見解。

二、借助對話支架,延伸表達內容

低年級語文課本中有很多童話故事,人物之間精彩的對話立體地展示了人物性格特征,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課文中的對話反映了人物的思想,學生不僅要動口讀準人物所說的話,還要用心揣摩人物對話時的心理活動和語氣,如此才能讀懂課文的內涵。借助對話支架,在理解對話內容的基礎上想象課文以外的場景,讓學生在延伸內容中表達自己的理解。

《小馬過河》一文中的對話比較多,各具特色的對話把動物形象鮮明地展現(xiàn)了出來,如老馬一開始用商量的語句“能……嗎?”跟小馬說話,親切的口吻讓小馬很樂意地答應了。小馬遇到困難向老牛請教,“請、您”兩個字說明小馬很有禮貌,老牛說話時簡潔明了,給人信任的感覺,而松鼠說的話中各有兩個感嘆句,表現(xiàn)出了它的擔心。小馬退回去問媽媽辦法時,說起話來吞吞吐吐,體現(xiàn)了它對自己遇到困難沒有開動腦筋而感到難為情,而媽媽聽了小馬的訴說,耐心地啟發(fā)它,最終小馬鼓起勇氣,戰(zhàn)勝了困難。精彩的對話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教師順勢啟發(fā):當小馬過河以后,它會對松鼠說什么?回到家里又會對媽媽說些什么?因為有了先前對話的基礎,學生很容易沿著剛才的思路自信地進行表達,在延伸課文的對話內容中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三、借助結構支架,學習表達技巧

借助結構支架,引領學生分析課文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方法,感悟作者表達情感的匠心所在,循序漸進學習表達的技巧,培養(yǎng)學生表達的自信心。

《太空生活趣事多》一文結構嚴謹工整,在學生初讀課文后,讓他們說說自己對課文中的哪些知識比較感興趣,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教師把關鍵詞“睡覺、喝水、走路、洗澡”按順序寫在黑板上,然后讓學生從課文中圈出這些詞,學生會發(fā)現(xiàn)這四個詞分別出現(xiàn)在(2~5)四個自然段的第一句話中,段落中的其他句子都是圍繞著圈出的詞進行描述的,教師介紹這四個自然段是在分述太空生活的四個方面。隨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閱讀第一和第六自然段,感知這兩個自然段都是緊緊圍繞太空生活來寫的,課文開頭第一自然段是以設問句總起全文,最后一個自然段是用反問句來總結全文,教師告知學生這就是“總分總”的結構方式。最后,讓學生模仿這種結構方式說說自己的生活,很多學生都能自信地講述如雙休日去公園玩等事例,也都能根據(jù)生活實踐講出自己的感受。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的特點,借助插圖支架、對話支架、結構支架等有利因素,能有效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在觀察中大膽發(fā)表見解,在對話中延伸表達內容,在理解結構中學習表達技巧,從而擁有表達的自信心。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市濱??h界牌鎮(zhèn)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