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guī)律,培養(yǎng)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全面提升語文素養(yǎng)。朗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手段,在精讀課文的教學中,我們一定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課文內容,受到情感熏陶,同時發(fā)現課文獨特的表達方法。只有充分重視文本的朗讀,真正還原朗讀的本質功能,才能給學生帶來完整意義上的語言實踐過程,從而通過語言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缎●R過河》是統(tǒng)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融知識與智慧、意志、品格教育于一體,凸顯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特點。其內容通俗易懂,文字生動活潑,是落實語言實踐、提升語用能力教學的極佳范例。我在教學《小馬過河》一課時,做了如下嘗試。

一、讀中整體感知,發(fā)現表達特點

《小馬過河》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角色對話寫得十分精彩,特別是對話中提示語的運用相當精妙。

在讀小馬與媽媽的第一次對話時,我們會感受到小馬興致很高,很樂意幫助媽媽干活,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連蹦帶跳”這個詞語,并告知學生,像這些表示人物動作、神情和語氣的詞語,我們就叫它“提示語”,提示語既能幫助我們讀好對話,又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句子的意思。緊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段落中的另一處提示語:“高興地”——老馬高興地說:“那好啊,你把這半口袋麥子馱到磨坊去吧?!贝藭r,教師追問:“兩個提示語都表達出了高興的心情,朗讀出來一樣嗎?”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驗,就能通過朗讀表現出小馬和老馬不同的語氣。學生有所領悟后,我以老牛與小馬的對話作為素材,讓學生試著在老牛的話前加上提示語,根據插圖中老牛的動作、神態(tài)以及老牛的“老”,學生會加上“不慌不忙”“和顏悅色”“面帶微笑”等準確生動的提示語,再讀對話時自然也就讀得更加有聲有色了。

我們還可以結合插圖,引導學生讀小馬與小松鼠的對話,抓住“突然”“跳下”“攔住”“大叫”“認真”等提示語,邊讀邊體會松鼠當時的急切心情以及對小馬的關心。通過分角色朗讀,不僅讓學生學會了在閱讀中利用提示語讀懂句子,也在學生語文學習的道路上播下了一顆種子——在習作中使用提示語準確地表情達意。

二、讀中培養(yǎng)語感,體會詞句內涵

在閱讀中,關注標點符號和關鍵詞句就能讓我們快速、敏銳地抓住語言文字所表達的真實信息,感知語義,體味情感,領會意境。

課件出示文中句子:“你已經長大了,能幫媽媽做點事情嗎?”“怎么不能?”引導學生分角色進入情境,反復練讀,讀第一個句子時語調上揚,是疑問的語氣;讀第二個句子時語氣非常堅定,說明第二個句子意在保證、承諾,而非疑問。由此學生就會明白:在表達中,相同的標點符號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承擔著不同的作用。在小馬與老馬的第二次對話中,主要的提示語就是:“難為情”,這個詞語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猜一猜“難為情”的意思,再引導他們關注段落中的幾處省略號:“一條河擋住了去路,我……我過不去?!薄皼]……沒想過?!蓖ㄟ^與之前學過的《千人糕》中“農民種稻子需要種子、農藥、化肥、水……”這一句的省略號進行對比,學生很容易發(fā)現兩處省略號出現的位置不同,前者在句中,后者在句末。仔細品讀,學生就會發(fā)現省略號用在句中間是表示說話斷斷續(xù)續(xù);而用在句末,則表示列舉事物的省略。由此可以得出省略號位置不同,用途也不同的結論。此時,我們順勢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讀好“吞吞吐吐,說話斷斷續(xù)續(xù)”的感覺,從而體會小馬“難為情”的心情。

在這樣精益求精的朗讀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也讓學生發(fā)現了文字符號的玄妙,領悟到了關鍵詞句背后的精神內涵,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小馬的勤勞懂事,老牛、松鼠的熱心腸,馬媽媽循循善誘的形象深深印刻在了學生的心中,使他們受到情感的熏陶,也使語文學習由淺顯走向深入。

三、讀中巧建支架,落實語言運用

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要讓學生讀有所悟,就要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讀。

閱讀是內化吸收,是學習的起點,表達才是語文教學的最終歸宿,本課的教學,我將最終的落腳點放在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上。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是一組對話:小馬跑到河邊,剛剛抬起前蹄,松鼠又大叫起來:“怎么?你不要命啦!”小馬說:“讓我試試吧!”他下了河,小心地蹚到了對岸。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在松鼠眼中,河水是很深的,但老牛卻覺得河水很淺,而小馬說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到底是為什么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上關聯(lián)詞“因為……所以……”并結合老牛、小馬、小松鼠的圖片,比較它們的體形來說一說,這樣學生就能將課本上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在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還能有效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童話故事,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了解了故事情節(jié),接下來,我們就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來講一講這個故事。由于這篇課文的篇幅比較長,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把故事講出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我們要想辦法為學生鋪設臺階,從而促使其順暢地進行講述。這一課課后有四組詞語,分別是:馬棚、愿意、磨坊;馱起、擋住、為難;突然、攔住、吃驚;難為情、動腦筋、小心。不難發(fā)現,這四組詞語正好指向故事的四個情節(jié),教學時我們可以先讓學生認讀這些詞語,引導學生發(fā)現這四組詞語與課文內容的對應關系,然后借助這些詞語進行故事講述。這樣層層推進,講述故事就水到渠成了。

四、讀中思辨明理,提升語文素養(yǎng)

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學習的本質是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學中我們要不斷給學生提供語言實踐平臺。

小馬聽了媽媽的話后,真的去試了,結果怎樣?學生再次品讀課文最后一段,同樣是一組對話,并未告知小馬成功與否,而是將故事的結局定格在“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這個句子上。此時“深”與“淺”的概念在推動全文情節(jié)發(fā)展之后,又一次為學生理解文意架起了一座橋梁,跨過這座橋梁,學生會明白小馬已經成功,但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該句的理解,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還需要教師的幫助:黑板上并排貼著老牛、小馬、小松鼠體形大小的板貼,學生根據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板貼中補充河水的位置,此時,加上“因為……所以……” 這個關聯(lián)詞語的補充,黑板上就呈現出一副簡單易懂的思維導圖,借助導圖,學生拾級而上,巧妙地將課本上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表達不僅流暢,而且有理有據。

文章結尾了,但故事并沒有結束,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小松鼠看到小馬蹚過河,它會怎么說呢?小馬又會怎么跟松鼠說呢?在小馬與松鼠的再一次對話中,小馬不僅能明白道理,松鼠也能得到啟示。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小馬從磨坊回來后,會對媽媽說些什么?媽媽會對小馬怎么說?當學生有所思考的時候,借助課后題引導學生進行判斷和辯論: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所以老牛和松鼠都撒謊了;遇到困難向很多人請教,是對的;別人的經驗不一定可靠,得自己去嘗試;什么事都要自己嘗試,別人的話不可信。

面對這些問題,學生思維的閥門打開了,課堂在“小小辯論賽”中落下帷幕,但思考并沒有停止。這樣的教學設計既落實了本課的教學任務,又給學生提供了思考路徑,在促進學生多途徑思考的同時,還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潛移默化地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這一課的教學,我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找到表達方法,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將明理與導行相結合,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閱讀理解能力,又有效落實了語言運用,提升了語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榆林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