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的教育學意義探析
作者:張寶印
發(fā)布時間:2022-11-18 11:14:55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教學是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是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教育目標達成的重要途徑。很多時候,人們都將教學理解為教育,盡管這是一個以子概念理解線概念的且并不科學的理解,但一定程度上也是強調(diào)了教學之于教育的意義。語文學科是基礎性學科,語文學科的教學對于學生來說有著奠基性的作用,賦予語文學科教學足夠的教育學意義,應當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
文本解讀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向?qū)W生進行文本解讀的時候,教師自身所建立起來的對教育的理解,往往會隨著具體的文本解讀過程而傳遞給學生。從這個意義來看,教師的教育學理解就體現(xiàn)在具體的文本解讀過程當中。教師的教育學理解有兩個來源:一是自己的理論學習,二是自己的教學實踐。理論學習所得到的教育學理解是嚴謹?shù)?,同時又是間接的;教學實踐所得到的教育學理解是默會的,同時又是直接的。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形成教育學理解,然后滲透到具體的文本解讀過程當中,就可以彰顯教育學意義。一般來說,選入教材的文本大多具有明顯的教育學意義,發(fā)掘這些文本的教育學意義使其充實教師的教育理解,或者引導學生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理解這種教育意義,應當視作文本解讀的有機組成部分。
高中語文教材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就是這樣一種性質(zhì)的課文。這是《論語·先進》中的片段,講的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人陪孔子坐而論道,孔子讓大家隨意抒懷,談談自己的人生志向。這一文本中,既有孔子四個弟子的人生志向闡述,又有孔子的點評,直接呈現(xiàn)的就是一個課堂的樣子,有命題,有答題,有評價,說其有教育意義是自然而然的。然而,教育文本的意義遠不止于此,站在教育學的角度去理解、解讀這一文本,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可以讓這一文本的教學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一、課文的教育學意義解析
孔子被譽為萬世師表,不僅在我國的教育界,即使是在整個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孔子的教育思想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也正因為如此,自古以來,大多數(shù)人總習慣將孔子遵為圣人朝拜,相應的由孔子弟子記載孔子言行所形成的《論語》,更是被奉為儒家經(jīng)典。這固然是一種對傳統(tǒng)文化高度敬仰的可貴姿態(tài),但如若我們能以更為平實自然的心態(tài)去閱讀《論語》這部語錄體著作,從孔子與門人弟子的簡短對話中發(fā)現(xiàn)孔子作為普通人所特有的個人性情,或許能使我們更親近孔子,從而也能更深入地理解孔子的思想旨蘊。應當說,這樣的思路實際上是符合孔子自己的思想的??鬃映Uf有教無類,其面向弟子的教育并沒有表現(xiàn)出階層傾向,據(jù)此解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的教育學意義也就有了依據(jù)。
通過分析,筆者認為本文的教育學意義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讀。
其一,空間自由。盡管將孔子的教育與班級授課之下的教育進行比較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但站在教育的角度看這兩種教育方式,依然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自由的空間會釋放學生多少天性?!笆套碑斨屑扔袔煹雷饑?,又不約束學生的表達空間。正因為如此,才有子路的“率爾而對曰”,才有對話中的鼓瑟及其之后的“舍瑟而作”等。通過整篇課文來看,這樣的空間自由與當下的課堂紀律有沖突,但卻沒有影響孔子弟子的即興發(fā)揮,更沒有影響師生之間的對話,反而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真心表白與對話。有了“真實”作為基礎,真正的教育才有可能發(fā)生。
其二,尊重差異。很顯然,侍坐在孔子旁邊的四個弟子各有特點,有人說子路輕率急躁,冉有謙虛,公西華委婉曲致,曾皙高雅寧靜,這是非常有道理的。其中,子路是孔子最為得意的門生,在追隨孔子周游列國的過程中,在跟孔子相處中獲得了“好勇,聞過則喜”的評價。因為師生之間的這種默契關系,所以子路面對孔子時更多時候表現(xiàn)得更為坦率,故而在本課敢于“率爾而對”;曾皙則敢于將自己“胸無大志”的話說出來,最終獲得了孔子“吾與點也”的評價……盡管在評價的過程中有“哂之”“喟然”的情形,但相對于今天的課堂而言,卻仍然表現(xiàn)出高度的尊重差異的特征。
二、課文的教育學意義滲透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當教師從教育學意義的視角去解讀這篇課文的時候,無論是對于課文解讀,還是對于教學理解,都有了新的思考。
眾所周知,《論語》中所載大抵為道德和政治性質(zhì)的對話,因此從美學理論上說實際上屬于實用理性,其與文學以情感為核心的審美分屬不同價值范疇。就《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這篇課文而言,其主題是論政治理想,同時又是《論語》中最富文學審美感染力的。面向高中學生進行課文解讀,筆者以為,政治理想與文學審美感染力需要同時兼顧,前者是表象而后者才是文本解讀所需要抓住的。抓住了這一點,教育學意義的滲透也就更加容易實現(xiàn)。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問題的設計來實現(xiàn)教育學意義的滲透。
比如,實際教學中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我們應如何認識課文中孔子的四個弟子?又如何根據(jù)孔子的評價去判斷孔子的志向?”很顯然,要回答這兩個問題,學生只能借助這四個弟子的語言去判斷。這在客觀上使學生可以在對語言理解的過程中實現(xiàn)對課文的精加工??紤]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還可以在自主學習之后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以交流各自所得。通過這些教學形式,所預設的學生理解應當在這樣一個范圍之內(nèi):學生可以根據(jù)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個人的言語,去判斷四個人的志向;通過四個人的闡述去研究孔子的評價(包括語氣和語言兩個視角),去揣摩孔子的內(nèi)心。
教學實踐表明,學生的反應基本上在教師的預設范圍之內(nèi),而透過學生的反應再結合教師具體的引導,所形成的教育學意義可以體現(xiàn)在這樣幾個方面:一是師生之間的對話應當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之上;二是一個健康的社會應當容納多元的觀點;三是看待一個問題往往需要更多的視角;四是一個區(qū)域或一個范圍之內(nèi)最需要的往往是與區(qū)域發(fā)展相匹配的人才。這幾點在教學中可以作適當延伸,比如結合子路“治理‘千乘’之國”的志向,判斷其崇尚實力,因而放到國防建設的崗位就比較合適;比如曾皙的高雅寧靜決定了其更適合在教育、文化領域發(fā)展……應當說這樣的拓展在課堂上是受到學生歡迎的,在課文解讀的過程中進行如此延伸,與課文的主題實際上也是合拍的。因為這樣的延伸過程,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理解為一個“侍坐”的過程,其意義與文本恰好一致。
三、課文的教育學意義反思
高中語文任何一篇文本的解讀,實際上都或隱或顯地具有教育學意義。學生接受教師的觀點,自己生成新的觀點,都是教育學意義的一種體現(xiàn)。認識到這一點,在面對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這樣的文本解讀時,才能有效地挖掘文本的深度,提升課文解讀的質(zhì)量。
很多時候這種教育學意義往往是在教學細節(jié)中體現(xiàn)出來的,面向整篇文本時的宏觀視角,與面向課文細節(jié)時的微觀解析,是課文解讀的兩個支撐點,后者往往更能夠讓教育學意義凸顯出來。譬如,孔子之“哂”實際上是聽子路談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后,“夫子哂之”。這個“哂”字有什么特殊的含義呢?有人認為“哂”一般解為“微笑”,也有人認為有“譏笑”之意;有人認為此處似不必作“譏笑”講,也有人肯定這笑中應有別的意味,如暗示之類,其理由也是非常充分的,因這已為其弟子捕捉,且孔子自己也明言了。那么孔子為何“哂”子路呢?進一步研究認為,從全文看大概有兩個動機:一是對子路政治抱負與治國才能的認可;二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無論如何,這一“哂”是作為老師的孔子在聽完學生發(fā)言后,理應做出的反應。這樣的意義發(fā)現(xiàn),既提升了課文解讀的境界,也使教師向?qū)W生傳遞教育學意義的時候,有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從以上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無論是傳統(tǒng)的文言文,還是現(xiàn)代文的解讀,其實都是具有教育學意義滲透空間的。對于教師而言,教育學意義既體現(xiàn)在教學語言當中,也體現(xiàn)在教學行為當中,既可能是顯性的,也有可能是隱性的。但無論是什么樣的情況,都會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度理解,都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元素。總而言之,從教育學的視角去解讀課文,向?qū)W生傳遞教育意義,是高中語文教學中教材解析與文本解讀必須著力的基本點,應當認真思考并研究。
作者單位 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第一高級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