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課堂,可以這么有聲有色》有感
作者:雷 瑞
發(fā)布時間:2022-12-06 10:23:12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每讀一本書都會有收獲,這大概就是“開卷有益”吧。這學期我認真閱讀了鄭英老師《課堂,可以這么有聲有色》,書中很多觀點對我觸動很深,想了好多好多……
課堂需要儀式感
書中自序?qū)懙溃好看闻R近上課,我都會認真檢查一下自己的著裝,以保持知性、優(yōu)雅的教師形象。我從來都是提早五分鐘走進教室,調(diào)試課件,打開投影儀,拉上電腦桌邊的窗簾,提醒值日生將黑板擦拭干凈,然后靜靜等待……
書中說課堂需要儀式感,并不是說課堂必須是嚴肅緊張的,而是強調(diào)教師不能丟了莊重之心和嚴謹?shù)膽B(tài)度。儀式感,既是課堂的底色,也是課堂的一部分。讀到這,我不禁反思自己這三十幾年來的課堂教學工作是否做好了,哪些地方還做得不夠,需要在今后課堂中注意什么。在想怎樣將這種儀式感融入自己的課堂,更深刻地思考作為教師應該儀態(tài)端莊、服裝整潔知性,備好每一節(jié)課,想好每一個預設問題,早點進入教室與學生們一起等待上課鈴聲,認真批改作業(yè)……將這些最基本的常態(tài)工作做好,就是儀式感的體現(xiàn)。教師的最高尊嚴在課堂,正是在課堂這個看似小小的世界里,教師成就著學生,也獲得了自身成長。
課堂需要教師講解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也是課堂的引導者,一堂課能否達到理想效果,教師的講解至關重要。鄭英老師在書中提到,教師的喋喋不休,破壞了學生的興致,有時還會像催眠曲讓學生昏昏欲睡。時下不少課堂走向了另一個方向,即在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主體”時,淡化甚至喪失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淪為了觀眾,教師成了課件的“點擊者”,忘卻了自己“點撥者”的身份。這種做法說明教師沒有弄清楚教與學的本質(zhì),是舍本逐末、得不償失的。如果教師能兼顧課件呈現(xiàn)和講解,讓“視”“聽”結(jié)合,就將會是另一番景象。
我覺得教師需要把握時機,講在著力點上,切實讓課堂高效有魅力。盡管現(xiàn)在的課程改革非常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似乎不那么強調(diào)教師的“講授”,但是,好老師總是那些善于“講授”的老師,是那些“能說會道”的老師。無論教學如何改革,“講授”仍然是“有效教學”的最有意義的教學方式。
表揚需要富于變化
表揚是一門藝術,有效的表揚可以使學生處于積極向上的情感狀態(tài)。善于表揚學生,老師便能輕易地進入學生的心靈,學生會在愉悅的狀態(tài)里接納老師。學生真心接納了,老師才能真正去影響他、教育他。
鄭英老師在書中提到表揚的形式應富于變化。和藥丸外面裹上糖衣人們吃時不苦一樣,新的方式可以給單調(diào)的表揚裹上一層糖衣,使學生樂于接受。另外,一個柔和的微笑、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贊許的大拇指,都能成為有效的表揚。這種表揚雖然無法測量,也無法記載,但它傳達了一分關愛,表達了一種尊重、信任和激勵。
想起在我的課堂上,我不會跟學生一起“玩”,只會氣急敗壞地埋怨學生太調(diào)皮。在未來的課堂上,我應該朝著“表揚”的方向設計課堂,給孩子們一個驚喜,還孩子們天性貪玩的童真,寓教于樂,爭取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里要有學生
很欣賞鄭英老師書中后記寫的“心里有學生,哪里都是課堂”。一堂完整的課,不只包括課上40分鐘的教學活動,還包括授課前的醞釀、課中的實施、課后的跟進等一系列活動。所以,一個真正優(yōu)秀的教師,不會只重視課堂,還會向前、向后延伸,關注與學生相關的種種。課堂上的教學活動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所以我會在教育中開展系列活動,目的是與教學內(nèi)容實現(xiàn)無縫對接。比如,上完《追求高雅生活情趣》一課后,我會邀請一位擅長烹飪的學生家長到班里傳授她的烹飪秘訣。該家長帶來她精心制作的雙皮蛋、烤魚等美食,讓學生們盡情品嘗……并組織學生開展題為“這些事與你我有關”的討論,引導學生們學會主動關懷他人。這樣的課堂,是一種生命的在場;這樣的課堂,有思想在拔節(jié)勁長,有創(chuàng)意在輕舞飛揚。
在每天的學習、生活中,處處留心皆學問,心里有學生哪里都是課堂,不是嗎?
作者單位:陜西省榆林市綏德縣江德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