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庫伯的經驗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以經驗為基礎的不斷持續(xù)化認知和行為的過程,與傳統的教育理論相比,更考慮個體利用自身經驗去與環(huán)境進行交互作用,并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將社會知識體系轉化為個體的知識體系。課題組嘗試將經驗學習理論用于《外科手術學基礎》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操教學中,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經驗、感知、認知、行為”循環(huán)遞進的4個階段,并比較了研究教學組與傳統教學組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習能力,以及學生對教學的滿意度,結果表明研究教學組學生的教學效果和教學滿意度均顯著高于傳統教學組。

[關鍵詞]經驗學習理論  外科手術學  教學

基金支持:空軍軍醫(yī)大學西京醫(yī)院教學助推計劃青年教員培育項目。

1984年,美國學者大衛(wèi)·庫伯在總結約翰·杜威“學習等于經驗加反思”、庫爾特·勒溫“正向經驗學習圈”,以及皮亞杰“認知發(fā)展四階段”等理論的基礎上,在他的著作《經驗學習——讓經驗成為學習和發(fā)展的源泉》一書中,首次提出了“經驗學習循環(huán)”的概念,即經驗學習理論。他認為,學習過程是不斷產生經驗并改造經驗的過程,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經由自身體驗獲得具體經驗,并通過對所獲經驗的反思和自我觀察使經驗抽象概念化,在后續(xù)具體實踐中實施,進而實現具體的學習。這個過程被歸納為:經驗、感知、認知和行為4個階段,學習者在這4個階段中往復循環(huán),進行不斷上升的復雜學習螺旋。

在以經驗為基礎的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新經驗會和原有經驗相沖突,使個體對自身原有的經驗產生懷疑,因此以經驗為基礎的學習是在原有經驗基礎上不斷持續(xù)強化的過程,這可以稱之為自我頓悟,學習結果所呈現的只是過去的經驗,會被新經驗檢驗和重組。學習者在經驗學習中不斷解決沖突而適應世界,在此過程中,學習者將經歷“個體具體體驗過程”“個體反思觀察過程”“個體抽象概括過程”和“個體實踐行動過程”等幾個階段,且會不斷積累經驗,適應社會環(huán)境。學習者的角色也會不斷轉變,即從“行為者”到“觀察者”,再到“分析者”,最后又重新轉化為“行為者”。

與傳統教育理論不同,經驗學習也是學習者在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時獲得新知識的過程。在傳統教育理論中,學習被看作是個體在課堂和書本中獲得知識的過程,學習者只從單一角度出發(fā)來理解個體與環(huán)境的關系,而較少考慮個體用自身經驗去創(chuàng)造環(huán)境。經驗學習理論認為,個體在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總結經驗,將了解的社會知識轉化為個體的知識。國內有關經驗學習的研究是在傳統借鑒和批判中逐步發(fā)展的,多是對經驗學習理論的借鑒性研究,而關于庫伯經驗學習理論的研究較少。

普通外科是外科系統最大的??疲且允中g為主要方法治療肝臟、膽道、胃腸、血管疾病、甲狀腺和乳房腫瘤及外傷等其他疾病的臨床學科,是各外科??频幕A?!锻饪剖中g學基礎》課程包括理論教學和實操教學兩部分,學生會在學習中初次接觸手術類操作。教師如何指導學生盡快進入角色,順利地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動手操作能力是教學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以往多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本研究引入庫伯經驗學習理論,構建經驗學習理論下的外科手術學基礎課程新學習模式,嘗試提高外科手術學教學效果。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選擇某軍醫(yī)大學2022年3月—2022年5月參加《外科手術學基礎》學習的五年制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學生共計159人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21.5±0.7歲。隨機分為兩組,A組80人,為傳統教學組(對照組);B組79人,為研究教學組(研究組,即經驗學習理論教學組)。2組學生均學習能力正常,無理解障礙,學習期間無長期請假或缺席,均自愿參加本研究。

2.研究方法

本課題選取《外科手術學基礎》教學中腹壁外科解剖、脾臟部分切除、小腸切除吻合和闌尾切除術為理論授課內容。傳統教學組采用講授式教學模式,教師在講授中結合示范操作視頻,并在集體授課后,統一進行動物外科操作練習。研究教學組用經驗學習理論方法備課,實施理論教學和操作練習,教學過程分為課前準備、理論授課、動物外科操作練習、課后評價4個階段。

研究教學組各階段要點如下:

(1)課前準備階段

在傳統教學基礎上引入經驗學習理論:①教學組選取合適的臨床實例用于教學,同時引入醫(yī)學人文教育,加強人文執(zhí)業(yè)能力培養(yǎng)和愛傷觀念,并將無菌原則、術前訪視、術中注意事項、術后隨訪、藥品器材管理等內容加入教學計劃,引導學生理解遵守醫(yī)療核心制度的重要性。②教師按經驗學習理論設計表格教案,針對不同知識點設置“創(chuàng)造體驗”“關鍵要點”“具體化方式”和“活動檢驗”等教學環(huán)節(jié)。

(2)理論授課階段

按照表格教案計劃和各階段的關鍵教學要點進行授課,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經驗、感知、認知、行為”循環(huán)遞進的4個階段。經驗階段: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既往基礎課程所學的解剖學、生理學等內容,結合相關病例了解學習目標,通過觀看操作錄像學習課程知識點。感知階段:教師通過教學引導和課程講授等方式,使學生明確外科手術各基本操作的關鍵要點及練習方法。認知階段:通過教師的示范及實操演示、學生小組討論,使學生對關鍵知識點深入理解記憶。行為階段:通過教師提問、跟隨練習,小組點評等方式,重復關鍵要點和步驟,讓學生重視體驗操作,在跟隨練習和點評他人練習的過程中找出自己的錯誤理解和不當操作,加深對正確理論和操作方法的記憶。

(3)動物外科操作練習階段

以小組為單位,學生分別擔任主刀醫(yī)生、第一助手、麻醉醫(yī)生、器械護士、巡回護士的工作,由分組教員指導進行動物外科操作練習,小組內互助協作。要求學生對待實驗動物時應模擬對待病人,加強愛傷觀念、無菌意識,在操作中對照理論課中所學的關鍵要點進行比較操作。在每次動物模擬實驗后都進行小組內點評與組間互評,強化動物模擬實驗課程的教學效果。

(4)課后評價階段

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能力打分,并要求學生對教學滿意度打分,從兩方面進行課后評價。學習效果的考核為理論考試成績。教師從經驗收集、感知反思、理解認知、實踐操作四個階段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打分,各項均為25分,總分100分。學校自制教學滿意度評分表,讓學生從教學設計、教學態(tài)度、教學組織、學習效果4個方面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價,各項均為10分制,總分40分。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17.0進行分析,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1.學習效果比較

研究組79人,理論考試成績?yōu)?7.12±10.31;對照組80人,理論考試成績?yōu)?2.95±8.98。兩組成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學習能力比較

研究組經驗收集、感知反思、理解認知、實踐操作4個方面的評分及總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0231017154423817-10-8f00b.jpg

3.教學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教學設計、教學態(tài)度、教學組織、學習效果4個方面的評分及總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20231017154423810-22-ff59f.jpg

討  論

1.外科手術學是醫(yī)學生培養(yǎng)的必需基礎課程

《外科手術學基礎》是醫(yī)學生接觸外科手術操作的最初課程,是培養(yǎng)外科醫(yī)生所必需的基礎課程之一。首先,課程涵蓋了外科手術的理論和實踐,其中包含的知識和技能對于外科醫(yī)生的日常工作至關重要,是成為一名合格外科醫(yī)生的必備條件。其次,課程還涉及手術安全、術后并發(fā)癥的處理等內容,對于提高手術成功率、降低手術風險非常重要。

所有的外科醫(yī)生,包括外科著名專家,無一例外不是從零基礎學習的,沒有捷徑可循。但是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動手能力會有差別,他們對課程的接受程度,尤其是對實操教學的掌握程度差別較大。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教的過程和學生學的過程有時是脫節(jié)的。在理論教學活動中,如果無法加強教與學的交互作用,教師就無法及時知曉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不能根據學情調整教學計劃。在實踐教學中,如果學生在前期沒有很好地理解、掌握理論授課的要點,那他的實習效果常會事倍功半。反之,如果教師能及時、有效地指導學生,幫助他內化理論知識,并能順利地動手操作,則可以提高教學效果。

2.人工智能時代手術學實踐課程不可或缺

隨著時代發(fā)展,科學技術手段的提高,特別是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學生獲取理論知識的來源更加多元,從簡單示意圖,到音頻、動畫、短視頻等多種新型信息載體。學生原本所能獲取的抽象的、枯燥的內容,會變得更加形象直觀。同時信息化還實現了醫(yī)學課程之間的內容交叉,有利于醫(yī)學知識的融合,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的信息。學生獲取知識能力的提高,反過來會促進教師加強自身能力素質。但是,海量的信息對于沒有很好信息整合能力的學生來說,某種程度上也增加了他們的學習難度。所以對學生整合知識過程中的疑惑以及一些錯誤的觀點,教師不要立即反駁或否定,而應鼓勵學生在學習小組內進行討論,引導他們找出問題所在,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興趣學習的效果。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應該讓學生有學習的主動權,讓他們在探索—反思—實踐的過程中理解外科手術學的教學要點,掌握手術操作的關鍵點,認識不同基礎操作之間的區(qū)別,探索手術學的奧秘。

在人工智能幫助下,學生雖擁有獲取海量信息的能力,但不能取代實踐操作的積累。人工智能時代,一個具有扎實的外科基本功、豐富的外科操作經驗,以及面對復雜手術條件時能夠積極應變的優(yōu)秀外科醫(yī)生,是無法被機器所取代的。外科學是一門高度技術化的學科,僅僅掌握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手術需要精細而熟練的操作,需要醫(yī)生具備豐富的經驗和技能。而這些經驗和技能并不能單靠學習和模擬訓練獲得,需要通過實踐操作來積累和提高。所以,即便在人工智能時代,對于《外科手術學基礎》這類理論和實踐并重的課程,仍需學生在實踐過程多思考、多總結。

3.經驗學習理論有助改進手術學教學

在手術實踐操作過程中,外科醫(yī)生不僅要掌握正確的手術技術和步驟,還需靈活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如解剖變異、出血等。實踐過程也是學生不斷思考和探索的過程,能夠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學生要與教師進行討論和交流,且同學之間也會相互借鑒、分享經驗,通過總結、歸納,反思自己的操作過程和方法,找到其中的問題和不足之處,進行針對性改進。同時,學生還可以將自己的經驗和方法分享給他人。醫(yī)學是一個集體性很強的學科,手術成功的關鍵在于團隊合作和協調。在實踐操作中,學生要與同伴相互合作,共同探討手術的難點和問題,這正是傳統教學模式中的不足。因此,課題組在《外科手術學基礎》的教學過程引入大衛(wèi)·庫伯的經驗學習理論。

庫伯認為人們的經驗學習過程包括4個階段:經驗、感知、認知和行為。經驗階段,也稱體驗階段,這一階段強調通過親身體驗來獲得新的知識和技能,通過實踐活動來獲取經驗。感知階段,也稱反思階段,這一階段強調對自己的體驗進行反思和觀察,分析和理解體驗中的細節(jié)和感受。認知階段,也稱概念化階段,這一階段強調將個人的經驗和反思轉化為概念和理論,通過深入思考和學習來獲得更深刻的理解。行為階段,也稱實踐階段,這一階段強調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中,通過實踐來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這4個階段相互關聯,不斷循環(huán),形成一個學習圈子。無論是用“經驗”“感知”“認知”“行為”,還是用“體驗”“反思”“概念化”和“實踐”來翻譯庫伯經驗學習理論的四個階段,都能夠有效描述這一學習模型的本質和過程。庫伯經驗學習理論認為,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可以不斷地探索新的經驗、理解概念,進而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學習方式強調了經驗和實踐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同時也重視學生的反思和概念化能力,可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和應用所學知識。該理論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的教育和培訓中,尤其在醫(yī)學教育領域具有重要意義。

將庫伯經驗學習理論引入《外科手術學基礎》教學后,在課前準備中,教師按經驗學習理論設計教學活動,有助于教學活動更好地開展。在具體教學中,通過互動引導學生,使其經歷經驗、感知、認知、行為四個階段。教師首先通過觀看操作錄像引導學生回顧以往所學內容,了解課程知識點;之后講授各項手術基本操作的關鍵要點,進行實操演示;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對關鍵步驟深入理解并加強記憶;之后各小組選出學生代表進行跟隨練習,重復關鍵要點和步驟;在小組點評后再由教師點評并總結,加深學生對正確理論和操作方法的記憶。這種以小組為基礎的綜合性學習過程,可以擴大每個小組成員的視野,將他們從狹窄的領域中解放出來,使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能夠在小組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并融合和利用他人的優(yōu)勢,實現理想的“學習周期”和上升的“學習循環(huán)”。

庫伯提出的經驗學習理論是基于學習者個體成長的學習模式,是以學習者經驗為基礎、以經驗的理解與轉換為維度的循環(huán)學習理論,促使學習者不斷積累知識經驗,并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锻饪剖中g學基礎》是醫(yī)學生接觸外科臨床操作的基礎課程,它的學習過程應根植于具體、生動且完整的教育場景中,應建立在明晰模式的基礎上。學生對《外科手術學基礎》教學內容的學習和掌握,本身就是個人實踐和經驗的積累,舊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教學中引入經驗學習理論,可為外科手術學的教學方式提供新視角。教師需向學生提出問題,讓他們自己探索解決方案,并不斷反思、總結,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本研究實際應用的結果顯示:研究組的教學效果顯著高于對照組,且研究組的總滿意度也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學生對基于經驗學習理論的教學方式感到滿意,通過該教學方法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要點,加強手術學實踐學習效果。這表明庫伯經驗學習理論在《外科手術學基礎》及類似課程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當然,庫伯的經驗學習理論也有一些不足。比如無法解決課程手術機會有限的問題,模擬器教學無法完全代替實驗動物教學。又如,經驗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通過自我反思和應用來加深理解,但是不同學生的手術操作掌握水平、經驗不同,需要教師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和指導。在人工智能時代,也可嘗試用人工智能扮演教師角色,在具體教學中通過互動引導學生,并依據大數據協助教師精確分析學生的特點,然后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綜上,庫伯經驗學習理論視角下的《外科手術學基礎》教學實踐,能明顯提高學生的臨床學習效果,提高學生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臨床應用效果良好。在這種學習理論模式下,學生能夠夯實理論學習、提高外科手術操作技能,其未來進入臨床實踐后的發(fā)展情況,也值得進一步被研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人文執(zhí)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加強愛傷觀念、職業(yè)自豪感,為國家培養(yǎng)具有基本外科素養(yǎng)、愿意投身外科工作的優(yōu)秀醫(yī)生。

參考文獻:

[1]Kolb, D.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 Hall,1984.

[2]石雷山,王燦明.大衛(wèi)·庫伯的體驗學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29):49-50.

[3]Kolb,A.Y., & Kolb, D.A. Learning styles and learning spaces:Enhancing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2005,4(2):193-212.

[4]王艷雙.庫伯的經驗學習理論述評[J].經營管理者,2010(9):89.

[5]朱孟艷.庫伯經驗學習理論視域下成人學習模式構建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2.

[6]周曉,徐盛松.庫伯經驗學習理論視角下的胸外科規(guī)培醫(yī)師臨床教學模式的應用探索[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19(10):40-42+46.

[7]黎潤光,陳慶,等.外科手術學教學中師資的選擇與培訓[J].中國醫(yī)學教育技術,2014(5).

(丁睿、張若涵、李霄:空軍軍醫(yī)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外科學教研室)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