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革命題材課文教學方法探索
作者:■文/馬補清
發(fā)布時間:2023-10-23 10:21:47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文課程在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增強凝聚力、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時代新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語文教材中革命題材的文章比比皆是,但這些文章年代久遠,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厚,對人物形象把握不準。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另辟蹊徑,多方位研究與探討,形成新的思路與方法。本文著重從多樣化導入、多元化角度兩個方面,探索革命題材課文的教學方法。
一、多樣化導入
1.視頻直觀沖擊
教師講授革命題材類文章時,在課程導入中可借助視頻資料,讓學生感受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人物語言所擁有的獨特魅力及強大穿透力,以此激發(fā)學生對革命題材文章濃厚的學習興趣。
《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于1944年9月8日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所作的演講稿。這是一篇議論文,學生學習時缺乏興趣,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影視資料,如張思德生平事跡等,讓學生了解歷史、增強感受、加強記憶,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
2.史料背景介紹
對于革命題材的文章而言,史料背景的補充介紹,是學生理解文章、情感熏陶、形成價值觀、消除對革命歷史陌生感的關鍵。
《七律·長征》一詩概述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艱難歷程,贊頌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教師可以搜集與長征有關的資料,為學生分享長征途中的感人故事等,從不同角度帶領學生重溫革命歲月,幫助學生了解長征史實。
3.故事情景表演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多樣化、趣味性的導入是課堂成功的一把鑰匙。
在講授《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查找網(wǎng)絡資料提前進行演練,完成相關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表演,讓學生直觀地了解董存瑞在隆化戰(zhàn)斗中舍身炸毀敵人碉堡的英雄事跡,感受董存瑞為革命事業(yè)不惜獻身的英雄主義精神。
二、多元化角度,掌握文章要義
1.跨學科備課,全方位理解文章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課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為學生拓展很多知識,如歷史、地理、政治等。
《狼牙山五壯士》這篇文章記敘了八路軍某部五個戰(zhàn)士為了掩護群眾和部隊轉(zhuǎn)移,奮勇抗擊日寇最后跳崖犧牲的感人故事,表現(xiàn)了五壯士寧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概。講授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補充狼牙山的地貌特征,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知識。
2.誦文章精粹,悟真諦產(chǎn)生共鳴
反復、有感情地朗讀文章重點段落,可以增強語感、發(fā)散思維,激發(fā)情感。
在講授《七律·長征》一課時,教師可以采取自由朗讀、集體朗讀、師生泛讀、配樂朗誦等方式,讓學生感受長征路上的艱難險阻,感受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不畏艱難,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3.曉地方特色,近距離接受洗禮
在講授革命類題材的課文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就近參觀紅色革命基地,并讓學生做好筆記。這種直觀的視覺沖擊和教師、父母的引導,能夠使學生的心靈受到洗禮,使他們收獲感動,獲得成長。
4.開社會實踐,提素養(yǎng)陶冶情操
(1)緊抓主題班會
班會是學生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單元要素是“中國脊梁”的英雄人物。在這個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班會組織英雄人物故事分享交流活動,讓學生分享自己崇拜的英雄人物的事跡。
(2)重視校內(nèi)活動,加強團隊意識
在講授五年級下冊“勿忘國恥”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組織以舊中國的屈辱和新中國的輝煌、解放前人民備受壓迫和解放后人民當家作主為主題的詩歌朗誦比賽。這樣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形式,使學生樂于接受、善于接受,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團隊意識,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5.拓類似文章,用方法提高效率
《金色的魚鉤》記敘了一位炊事班長牢記黨的囑托,為了讓三個生病的戰(zhàn)友走出草地,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故事。文章運用了大量的外貌、神態(tài)、語言、行為描寫,突出了主人公忠于黨、忠于人民和忘我犧牲的革命精神。為了讓學生掌握此類革命題材文章,教師可拓展《一個蘋果》和《七根火柴》等具有相同歷史、刻畫人物形象的文章,讓學生自主探究,運用學到的方法在小組內(nèi)交流、感悟。這樣既能夠使學生體驗閱讀帶來的快樂,又能夠鍛煉學生的協(xié)作能力。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絕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強加于學生,要讓學生從閱讀、朗誦、表演、分享中得到感悟。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革命題材類文章應有的價值,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錦界鎮(zhèn)第二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