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類院校國際中文教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路徑探析
作者:喬 玉
發(fā)布時間:2023-12-21 10:19:36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內涵式發(fā)展新階段,國際中文教育也面臨提質增效新挑戰(zhàn)。國際中文教育與我國高等教育課程思政建設具有內在一致性,課程思政建設既是來華留學生教育目標順利完成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價值引領、能力培養(yǎng)和知識教育有機統(tǒng)一的重要途徑。本文從課程思政建設視角,結合我國“空中絲綢之路”規(guī)劃,探討民航類院校來華留學生課程思政的有效模式和手段。
[關鍵詞]國際中文教育 課程思政 國際人才
基金項目:2022年度中國民航大學中國民航行業(yè)文化研究中心開放式基金課題項目“中國民航行業(yè)歷史文化與課程思政融合創(chuàng)新研究——基于國際中文教育的實踐”(項目編號:MHWH2022/30)。
近年來,來華留學生教育取得巨大成果,許多來華留學生成為對華友好的中堅力量,在中外交流的民間組織和職能部門擔任要職,在與我國建交和復交工作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實踐和研究證明,來華留學生教育是我國總體外交戰(zhàn)略布局和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義重大。
中國民航大學開展留學生教育工作多年,廣泛招收來自東南亞、中亞和非洲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為行業(yè)類院校開展留學生教育積累了豐富經驗,打造“留學中國”品牌,講好中國民航故事成為民航類院校國際中文教育的新任務。本文旨在探索留學生通識和語言類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探討留學生課程思政顯性和隱性教育的融合途徑,構建行業(yè)類院校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系。
國際中文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和作用
1.培養(yǎng)傳播中華文化的國際人才
留學生人才水平的提高主要靠教育質量的提升,做好課程思政建設是關鍵。留學生教育旨在培養(yǎng)擁有廣闊全球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深度參與全球治理的創(chuàng)新型、復合型、應用型國際化人才。課程思政有助于培養(yǎng)留學生成為負責任的全球公民,有助于凝聚共商共建共享的思想共識,有助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向世界全面、客觀、真實、公正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面對來華留學生,教師要在教學中有選擇地融入中國文化,淬煉中國文化精華,展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與風采。在課程設計中可以介紹中華民族仁愛、正義、友善、誠信和自強不息的價值觀,展現中國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追求和互利共贏的發(fā)展理念。通過對中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了解和認知,留學生在思想認知上實現了“了解—理解—認同”三個層次的提升,能夠正確理解中國道路和中國主張,通過對中國文化的解讀,能更深刻地理解我國文化,透過中國看世界,有效實現跨文化交流和中外多元文化交流合作。
2.完善高等教育課程思政體系
目前許多年輕留學生正處于意識形態(tài)形成期,非常有必要對他們進行正面教育。國外對中國民航建設了解甚少,通過開展課程思政,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對留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行正確引導,促進留學生形成健康人格,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最終借助留學生在世界舞臺上的話語權,擴大中國民航“朋友圈”,讓全世界更多的人認可中國方案,接受中國智慧,認同中國道路。
國際中文教育課程思政實施原則
《學校招收和培養(yǎng)國際留學生管理辦法》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高等學校應當對國際學生開展中國法律法規(guī)、校紀校規(guī)、國情校情、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風俗習慣等方面內容的教育,幫助其盡快熟悉和適應學習、生活環(huán)境。《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guī)范(試行)》也提出,留學生的重點培養(yǎng)目標之一是對中國的認知和理解,來華留學生應當熟悉中國歷史、地理、社會、經濟等中國國情和文化基本知識,了解中國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國社會主流價值觀和公共道德觀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觀念和道德意識。
這兩個文件為國際中文課程思政教育內容提出了相應規(guī)定,留學生課程思政教學應以這兩個文件為重要參考。留學生課程思政要引導留學生們遵循生源國文化與習俗,遵守我國的各項法律法規(guī),尊重我國的文化習俗。對留學生開展課程思政教育,使來華留學生在我國學習期間充分適應我國國情,提高留學生對我國國情國策的認同感。
國際中文教育課程思政主要內容
1.深挖中國文化底蘊
國際中文課程思政轉變了多年來留學生教育“重教育輕育人”的現象,留學生課程體系也逐漸在引導留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上發(fā)揮重要作用,充分發(fā)揮國際中文課程育人功能,讓留學生了解課程內容所蘊含的深層思想價值和精神意義。
留學生人才培養(yǎng)應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變?yōu)榕囵B(yǎng)能夠支撐其終生發(fā)展的核心競爭力,提高其認知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調查顯示外國人來中國一方面是因為我國在各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希望到中國尋找機會,向中國借鑒有益經驗;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認識和了解中國。此外,要讓來華留學生全面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華民族思想、風土人情、民俗習慣、發(fā)展成就、經濟制度、國際政治立場等方面內容。在教學中,一方面要讓留學生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和獨特性,另一方面要用交流互鑒避免文化偏見和刻板印象。留學生能從我國多民族優(yōu)秀文化中借鑒有益經驗,從而增進中外交流,促進友好感情,這也是培養(yǎng)“知華友華”人才的前提和保障。
2.增強國情教育
國情教育是留學生思政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建立和完善留學生課程思政體系要符合留學生的特征和發(fā)展需求,也要滿足人才培養(yǎng)目標。國情教育主要可以通過《中國概況》和《中國社會與文化》等通識類選修課來實現。中國的國情涵蓋方方面面,主要有中國的國體和政體、中國政黨制度、大國外交政策、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地理概況和民族構成等,我國是擁有56個民族的大家庭,中華民族純潔質樸的民風民俗是華夏文明最真實靚麗的名片。開展教學活動時,除了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法,也可采取“系列講座+研討班”的形式,加強生生互動,以“啟發(fā)式”和“參與式”的教學形式,將隱形思政元素植入課堂,用釋疑增信的方式讓留學生進一步理解與認同中國的理論、道路、制度和文化,服務于生源國和地球村建設。
在談到具體實例時,可以結合我國發(fā)生的真實故事,比如在抗擊新型冠狀肺炎疫情過程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民一心,最大程度保證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在民航領域,中國民航在輸送救援物資,接送醫(yī)療隊、志愿者,向海外運輸新冠肺炎疫苗等方面的重要貢獻,為中國抗擊疫情的勝利保駕護航。再比如,中國打贏了脫貧攻堅戰(zhàn),在短短幾年間實現了全面脫貧,中國政府確立了正確的扶貧理念,教師要引導留學生正確理解精準扶貧、以人民為中心、開放合作與共贏共享等中國主張,從而認同中國社會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讓留學生全面、客觀、迅速和真實地認知中國。
3.與法治教育相結合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熱情好客的民族,但留學生在華要遵守我國的法律法規(guī)。教育部在《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guī)范(試行)》中提出,來華留學生要理解中國社會主流價值觀和公共道德觀念,形成良好的法制觀念和道德意識。對留學生而言,了解我國的法律法規(guī)和中國高校管理制度,可以提高留學生的法律意識和規(guī)則意識,也可以保護自我。在留學期間遵紀守法,能夠與我國高校學子和睦相處,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提高自我管理、與人合作和集體生活的本領,實現順利畢業(yè)和在華就業(yè)。
國際中文教育課程思政的教學策略
1.提升國際漢語教師課程思政素養(yǎng)
教師是課程思政教育的主力軍,加強教師的課程思政素養(yǎng)是推進國際中文課程思政體系建設的關鍵點。我國對對外漢語教師有嚴格的資格審定制度和政治素質要求,對外漢語教師必須擁有堅定的政治方向,正確的專業(yè)思想,良好的工作態(tài)度和優(yōu)秀的教師品質。結合這些要求,國際漢語教師要想提高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就要先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論水平。一是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理想信念,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對中國道路滿懷信心;二是要提高政治理論水平,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能把社會主義政治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接受和認同中國道路和中國主張,培養(yǎng)其成為“知華友華愛華”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此外,國際漢語教師還應培養(yǎng)自己的國際視野,了解國內外形勢,主動收聽收看國外媒體報道的中國形象,了解國外新聞媒體的動態(tài)和評論,引導留學生對媒體消息加以甄別,作出正確判斷。
2.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構建留學生思政教育體系,首先要做好頂層設計,做好統(tǒng)籌布局,以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為主要手段,留學生思政教育的基本原則是以情感人和以理服人。一要以情感人,初到異國的留學生在語言、生活和心理上會遇到諸多困難,為他們送上體貼入微的關心和幫助,會讓他們感受到我國人民的熱情與友好;二要以理服人,對來華留學生進行必要的法制教育和依法有效管理是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也可以充分展現我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依法辦事的總體形象。
3.弱化留學生地域和民族差異的消極影響
留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在文化習俗、生活習慣、個人素養(yǎng)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關注不同留學生的思維差異,對不同國家、背景、層次的留學生要有不同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構建多元化、特色化的思想教育模式十分必要,還可以通過學生的自我管理和學生社團達到學生間相互影響和幫助的目的。此外,國際中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營造中國和留學生來源國在文化上相互尊重、求同存異的氛圍。
4.同頻共振著力建設思政課程群
在課程思政建設背景下,留學生必修課《漢語》《中國概況》《中國社會與文化》和《世界民航史》形成了課程群效應,建立了同頻共振的思政課程群。比如被譽為世界第九大發(fā)明的漢語熱詞“外賣”,在《漢語》課里通過詞匯和相關課文的講解,讓留學生了解外賣給中國人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促進了消費和經濟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就業(yè)問題,在《中國概況》課上以此為話題介紹我國的經濟制度,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fā)展,這樣的經濟模式既能為我國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提供保障,也能以市場為導向形成良性競爭環(huán)境。在《中國社會與文化》課上可以帶領學生了解中國趨于完善的基礎設施,高效、快速、便捷的運輸體系,這些硬件設施大大推動了網購和海內外物流。在《世界民航史》課上可以介紹我國民航精神和安全意識,在重大急難險情面前擔當重任,為中國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物資運輸作出的重要貢獻。通過各門學科的相互滲透,留學生獲得更多的思政熏陶,課程思政的影響力將逐步擴大。
結 語
隨著來華留學生人數的增加,來華留學生教育教學工作的復雜性和難度隨之加大,國際中文教師必須以堅定的信心、不懈的努力和審慎的態(tài)度,不斷探索和研究既適應國內外形勢特點,又符合留學生教育規(guī)律和要求的留學生課程思政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孫凡.漢語國際教育課程思政的實踐原則——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18):41-43.
[2]榮霞.美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及啟示[J].教學理論與實踐,2016,36(36):35-37.
(喬玉:中國民航大學外國語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