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給學校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與挑戰(zhàn),也使學校開展的常規(guī)教研活動發(fā)生新變化:部分教師因為需要指導課后服務或社團活動,所以無法正常參加全校統(tǒng)一時段的教研活動,進而導致他們無法在常規(guī)的教研活動中去探討、解決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一些亟待解決的新問題。基于此,寶雞市隴縣西大街小學對開展教研活動這項工作進行了科學統(tǒng)籌,即分時間、分時段開展教研活動,并將教研活動排進教師的課表,確保人人都能參與教研活動。在兩年的實踐中,這種有組織、有計劃、有主題的微小、錯時的教研方式卓有成效,及時解決了在教師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提升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助推了學校教師隊伍素質的整體提升。

一、活動錯時安排,確保教師人人參與

根據(jù)學校教研處的學期教研計劃和教研活動的總體部署情況,各學科教研組可以錯時開展切片教研,并將其嵌入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以寶雞市隴縣西大街小學為例,在新學期開始時,教務處會制訂本學期的學校教研工作計劃,確定本學期大的教研活動主題,之后,學校的17個學科教研組會制訂本組的教研計劃和“微教研”的活動主題,交由教務處審核,待審核修訂后,教務處會根據(jù)各學科教師的課程表為各教研組安排相對統(tǒng)一的教研活動時間,如每周二的第一節(jié)課為語文、英語、道德與法治、信息技術及綜合教研組的教研活動時間;每周三的第二節(jié)課為數(shù)學、音樂、美術、體育教研組的教研活動時間。這樣的安排避開了教師的上課時間,保證每位教師都能參與教研活動,提高了教研活動的實效性。

二、碎片化的問題研究,讓教研活動更具針對性

在錯時教研活動中,學校要求,各學科教研組的研究內容要從教學實際出發(fā),研究主題應與本組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密切相關,在每次的教研活動開展前,應有責任人來進行具體的籌劃、準備;在教研活動開展的過程中,要有主講人,有具體、豐富的活動形式;在教研活動結束后,應設置小結和反思的環(huán)節(jié)。這樣的教研形式能有效地解決學科組教師在日常教學、學生管理、家校溝通等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也能結合本組教師及學科的特點開展個性化的活動,如六年級的語文教研組開展了“教師共讀一本書活動”、三年級的數(shù)學教研組開展了“設計數(shù)學作業(yè)活動”、四年級的語文教研組開展了“大單元備課交流活動”等,使得教研活動的開展更具有針對性。

三、優(yōu)質資源共建共享,催生了豐富的教科研成果

錯時教研為教師提供了相互交流與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在各小組的教研時間里,各小組成員能夠一同備課、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磨課堂、設計作業(yè)……在教研活動中,一個個優(yōu)質的學科教學資源庫建立起來了,一份份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論文、教學課件產(chǎn)生了,一項項優(yōu)質的作業(yè)設計、學生案例研究成果形成了……這些優(yōu)秀的教研成果可以編撰成諸如教學設計集冊、學生作業(yè)設計集冊、學生個案研究集冊、優(yōu)質課例研修集冊等教研成果集冊,也可以組織開展教學競賽、課題研究、作業(yè)設計大賽等活動,展示錯時教研的成果。

四、形式多樣的活動主題,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

學校要不斷地創(chuàng)新教研活動的形式,激發(fā)教師們的教研熱情。比如可以組織教師學習《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升教師的教學理論素養(yǎng);開展課例研究、觀課議課活動,提升教師研究課堂的能力;開展“人人上公開課”“說課辯課”等活動,錘煉教師的教學技藝;開展課題研究、讀書分享、撰寫教育故事等活動,筑牢教師的育人信念。同時,可以在教研活動中組織同課異構、專題問題研討、論文寫作交流、板書比賽、教學設計比賽等活動,激發(fā)教師發(fā)展的內生動力。形式多樣的教研主題活動既能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又能讓教師收獲成長的幸福。

目前,教育教學改革逐步進入“深水區(qū)”,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而錯時教研作為一種有效的教研方式,對于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推動學校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均具有重要的意義。學校應高度重視錯時教研活動的組織與開展,完善錯時教研的組織與管理機制,推動錯時教研活動深入開展,讓錯時教研活動為學校的“雙減”工作賦能。

作者單位:陜西省寶雞市隴縣西大街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