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教材按照“整體規(guī)劃、有機滲透、自然融入”的基本思路編排,充分凸顯了語文課程獨特的育人價值。葉圣陶先生曾說:“知識不能憑空得到,習慣不能憑空養(yǎng)成,必須有所憑借,那憑借就是國文教本?!边@句教育名言道出了教材在知識獲取與能力培養(yǎng)方面的重要性。經過一個周期的使用,筆者將新教材與人教版舊教材進行了對比,發(fā)現(xiàn)新教材具有以下特點。

一、新教材的特點

新教材憑借價值引領、素養(yǎng)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等多維特點,有力地推動著教學從“考知識”向“考能力素養(yǎng)”轉變,促使教學從“解題”向“解決問題”過渡。

(一)雙線并行,育人無聲

新教材以“單元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群”雙線組織單元。教材一共28個單元,“單元人文主題”的設計充分考慮新時代高中生人格和精神成長的需要,一個單元一個主題,涉及面寬,主要聚焦“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責任擔當”三個方面,體現(xiàn)語文的人文性,潤心啟智,育人無聲。每個單元都設計了若干指向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任務,這些任務構成了“學習任務群”,保證語文工具性、知識性的落實。

(二)梯度布局,提升思維

新教材不僅在編排體系等方面有亮點,還在學生的習得、成長方面梯度布局,智慧引領。從單元寫作任務來看,“議論要有針對性”“如何闡釋自己的觀點”“如何清晰地說明事理”“如何論證”“材料的積累和運用”“深化理性思考”“學寫申論”等方向明確,由淺入深,非常符合學生的成長認知規(guī)律;從單元設置來看,“我們的家鄉(xiāng)”“媒介素養(yǎng)”等將教學場地從室內切換到室外,倡導學生積極參與家鄉(xiāng)建設,提升媒介素養(yǎng),特別關注學生的成長。以“我們的家鄉(xiāng)”為例,學生完成人物志(風物志)、調研、建議書的過程,不僅是解決“做什么”“怎么做”“怎樣可以做得更好”等問題的過程,還是提升思維品質的過程。

本輪高考綜合改革將對學生思維品質的考查要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著重考查學生的邏輯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批判性思維等思維品質,以及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注重情境,對標成長

新教材每個單元都附有單元說明、學習提示、單元研習任務,教學任務、教學建議,古今中外的選文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生命的詩意”單元選擇了陶淵明、李白等人的作品,這些人的生命呈現(xiàn)方式無非是歸家、喝酒、作詩、畫畫、游歷、送別、聽曲,或逆境或順境,或仕或隱。當師生把自身的命運與時代融為一體時,就會看到一幅別樣的畫卷,欣賞到生命的詩意。這些作品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生命詩意,為學生提供認知生命詩意的價值參考。另外,“學習之道”單元選文中呈現(xiàn)的學習之道,對學生更好地獲取知識、提升能力和修養(yǎng)有著很大的引領作用。

二、新教材的使用

“教材的性質同于樣品,熟悉了樣品,也就可以理解同類的角色?!痹谌~圣陶看來,知識是隨著技能走的,而技能又是隨著選文練的,知識的習得依靠被選用的一篇篇文章。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教教材”的陋習,樹立“用教材教”的理念,大膽嘗試大單元教學,兼顧單篇教學,立足學科素養(yǎng),踐行學科育人。那么,新教材如何使用呢?

(一)《體系》為綱明方向,《課標》為徑定行蹤

在新教材使用過程中,教師要認真研究《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以下簡稱“體系”)、《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等綱領性文件,宏觀把握文件方向,明確文件目標,吃透文件建議?!绑w系”多方面、多層次地對高考育人功能進行了深度挖掘,為高考在教育領域發(fā)揮積極導向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撐?!罢n標”是實施教學的核心要素,解讀“課標”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需要。

以必修上第四單元“我們的家鄉(xiāng)”為例,“課標”的教學建議是“以參與性、體驗性、探究性語文學習活動為主,增強課程內容與學生成長的聯(lián)系,通過開放式學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當代文化生活;注意調查訪問與書面學習相結合,現(xiàn)狀調查與比較研究相結合,分析研究與參與傳播相結合,提高學生語文綜合運用能力”。此外,“課標”對教學形式、學習方法、課堂特點等也進行了闡釋,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二)教學活動先設計,多維學習重參與

結合單元說明、學習提示和單元研習任務,做好教學活動設計,引領學生參與,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獲得感。

必修上第四單元“我們的家鄉(xiāng)”屬于“當代文化參與任務群”,“課標”給出開放式學習的建議。筆者在開放式學習前做了整體設計。首先,在設計話題時,要確定“家鄉(xiāng)”的范圍及“文化”的范疇,不能隨心所欲地設計話題,如《渭南人口老齡化在全國比重的調查報告》《晚餐對肥胖的影響調查報告》等,這些選題就與文化無關。其次,設計選題切入點要小且要有實操性,如《關于豐富家鄉(xiāng)文化生活的建議書》的選題就過大,沒有說清楚地方、文化生活類型、受眾群體等;《大荔縣大寨村對豐圖義倉的保護及村居生活方式變化調查報告》則邏輯較為混亂,沒有做到一事一議、清晰明確。在這個單元中,筆者采用開放式教學的效果遠遠高于預期,學生的選題多樣,話題多元,有調研,有訪談,是一次特殊的學習體驗,頗具價值。

必修上“勞動光榮”單元選文有通訊、新聞評論、古詩,從先秦到現(xiàn)代,從感性表達到理性分析,從體力勞動到多元勞動形式,為學生呈現(xiàn)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勞動世界。在講授該單元時,筆者從“勞動改造世界,勞動創(chuàng)造文明”的角度設計教學活動,如組織學生開展“勞動實踐項目”“勞動主題討論”等。通過這些特色活動實現(xiàn)學校教學與社會發(fā)展的深度融合,促進知識學習與解決問題能力的雙向提升。

(三)教學與思政并行,育人與生涯相伴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應使全體學生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語文素養(yǎng),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科學人文修養(yǎng)。語文教師可以根據(jù)語文學科特點,進行學科思政和生涯規(guī)劃,發(fā)揮語文課的育人功能,滲透生涯規(guī)劃教育,即在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轉變過程中進行“學科滲透”,提升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助力學生生涯規(guī)劃,搭建好語文教學和生涯規(guī)劃的橋梁。生涯規(guī)劃不僅僅是選課規(guī)劃、職業(yè)規(guī)劃,還是一種目光長遠的學科思政和生命教育。

《與妻書》被譽為“中國百年來最美情書”,足見讀者對其喜愛之深。究其原因,林覺民在正道直行中詮釋了一系列正確且深刻的學習觀、家庭觀、事業(yè)觀、愛情觀、生命觀等。他以自身思想與行動為讀者樹立了價值引領的標桿,成為讀者的榜樣,展現(xiàn)了青春理想與家國深情,是非常合適的學科思政素材。從生涯規(guī)劃角度來講,《與妻書》更是一篇鮮活的教育案例,讀者可從中了解“博學廣聞,行思結合”的學習觀;“意映卿卿,妻隨君行”的愛情觀;“憐愛兒女,望其成長”的家庭觀;“慰別老父,難述愧疚”的孝悌觀;“初心不改,青春閃光”的事業(yè)觀;“民生多艱,血薦軒轅”的生命觀;“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家國觀。

(四)深入淺出師之慧,學以致用生之力

華羅庚讀書,把一本書從薄讀到厚,再從厚讀到薄。教師、學生、教材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三個基本要素,教材是銜接教師和學生的橋梁。教師也可以把厚教材變薄,立足學科核心素養(yǎng),能“輸入”會“輸出”。這里的“厚”指知識、能力等方面的物理性疊加和累積,而“薄”則是舉一反三、歸類整合,是能力、方法、規(guī)律的過濾和沉淀,由厚變薄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

例如,統(tǒng)編版教材中的小說閱讀單元,涉及文學閱讀與寫作、外國作家作品研習等五個任務群、16篇文本,以及整本《紅樓夢》,這些作品從不同側面展現(xiàn)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和世態(tài)人情,塑造了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是命題的重要基礎和依據(j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按照任務群及單元設置順序教學(厚),也可以按照時間、地域、體裁和審美進行整合(?。?;可以一篇文章多點輻射(厚),也可以一個知識點串聯(lián)多篇文章(?。?/p>

呂不韋治軍時提出“丟盔卸甲”:與其給將士穿上厚重的鎧甲被動防御,不如讓將士脫去甲胄主動出擊,此舉使得秦國軍力大增。“三新”背景下的教學也應如此,教給學生方法不如讓學生長出能力。因此,在人教版新教材的應用過程中,教師要摒棄被動的“教會”,倡導主動的“學會”;摒棄生硬的“學我”,倡導靈活的“我學”;摒棄機械的“搬運”,倡導實用的“拿來”,還要不斷改變過去常見的以單向知識傳授為主或以單一能力訓練為中心的思路,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習和運用語言,在個性化的實踐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以文化人,以文潤心,這也是人教版新教材的課程目標。

作者單位  陜西省渭南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