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是幼兒園與小學的教育銜接,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重大轉折期,做好這項工作,能幫助幼兒實現(xiàn)由幼兒園到小學的順利過渡,為以后的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反之,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幼兒的發(fā)展。當前,幼小銜接可以說是一個全民關注的話題。那么,當下幼小銜接工作的現(xiàn)狀如何?作為教育工作者,如何去做才能科學、充分地為幼兒做好入學準備,助力他們在小學階段健康成長呢?

一、幼小銜接工作現(xiàn)狀分析

(一)家長對幼小銜接缺乏正確認識

2015年,網(wǎng)上一個背誦乘法口訣的小女孩,曾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一個萌萌的、5歲左右的小女孩,在媽媽的監(jiān)督下,背誦乘法口訣,可是一背到“三五”就卡殼,媽媽不停訓斥,要求她重復背誦,直到正確為止,爸爸也強調一定要記住,小女孩強忍淚水,不斷重復,可結果卻越來越糟糕,最后忍無可忍的小女孩大聲哭訴起來:“這真是太難了!”時隔多年再次看到這個視頻,內心那根柔軟的弦,仍深深地被觸動。數(shù)學是研究客觀世界中數(shù)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一門學科。學前兒童學數(shù)學的目的首先是培養(yǎng)兒童對數(shù)學的興趣。學段不同,學習與發(fā)展目標也不同,提早學習,違背了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無疑會增加學習難度,扼殺幼兒學習的興趣。按照國家教學大綱,九九乘法表是小學二年級的知識,也就是說,這位媽媽之所以要求孩子背誦乘法表,目的是想讓她提早學習小學內容,贏在起跑線上。時至今日,我們生活中依然存在很多類似“小女孩背誦乘法口訣”這樣過度追求早教、追求知識容量的現(xiàn)象。

據(jù)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在相關的調研活動中,我市參與調研的家長認為幼小銜接重點是提前學習小學內容的達58%,而認為重點是培養(yǎng)孩子思維、表達、專注力、生活習慣的只占42%。在這種認知的影響下,幼兒園要是提前教授小學知識,家長可能還會欣慰些,如果幼兒園不教,他們則會坐立不安,充滿焦慮,特別是到大班下學期,部分家長只要聽到有人上提高班、幼小銜接班,便馬上跟風,盲目攀比,似乎報的班越多,內心才越踏實。

(二)政策落實不到位

部分幼兒園不能貫徹執(zhí)行《3-6歲兒童學習和發(fā)展指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課程設置增加小學內容。特別是一些民辦園,只顧眼前利益,為了吸引資源,迫于家長的需求,投其所好。如有些民辦園的幼兒每天放學要做1-2個小時作業(yè),其中拼音、識字、100以內的加減都有涉及。

(三)部分教師缺乏正確教育理念

幼兒園部分教師,特別是一些受應試教育影響根深蒂固的老教師,以及一些非幼教專業(yè)的但責任感較強的轉崗教師,由于教育理念沒有完全轉變,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他們不給幼兒教小學內容,都覺得愧對于家長和孩子。還有部分小學低段教師,由于缺乏對幼小銜接科學、理性的認識,過于注重知識的提前滲透,對于提早學了的民辦園高度認可,而對于公辦園卻充滿埋怨。這些信息反饋給了家長,也就強化了家長認為幼小銜接就是提前學習小學內容的認知。

(四)政策落實不到位

部分小學對于政策文件中要求的“零起點教學”落實不到位,教學速度較快,而且要求也高,致使家長壓力大,產生了焦慮情緒,倒逼家長從幼兒園就開始讓孩子學習小學內容。

二、小學化幼小銜接利弊分析

那么這重知識準備、完全小學化的幼小銜接,真的會如家長所愿,讓孩子贏在起點,進而為以后的人生奠定良好基礎嗎?答案是否定的,生活中好多事例。如,“武漢神童小Jecny”“東北神童王思涵”等都告訴我們,在什么年紀做什么事情,才是孩子成長應該遵循的人生軌跡。小學化的幼小銜接,超前教授,就是典型的拔苗助長,違背了教育和孩子成長規(guī)律,看似是先發(fā)優(yōu)勢,但其實是搶跑,不僅對幼兒的學業(yè)沒有長遠幫助,還對他們個人素質、學習品質、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有影響。

我們回憶一下小女孩背誦乘法表的畫面,可憐巴巴的小眼神,一句句“好難呀”,本該是無憂無慮的年紀,卻被家長硬性要求進行機械訓練。可以想象,在這樣的硬性訓練下,即便當時記下了,以后也可能會忘記。童年只有一次,彌足珍貴,他們最大的幸福,莫過于在游戲中成長,小學化的幼小銜接,無疑剝奪了幼兒成長的權利、追求快樂的權利。

三、做好幼小銜接的具體策略

(一)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

幼兒園以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有關幼小銜接的文件精神為指導,尊重幼兒年齡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考慮其心理需求和發(fā)展需要,因地制宜創(chuàng)設良好游戲環(huán)境和條件。將游戲精神貫穿于一日活動之中,不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堅決去除小學化。

1.制定幼小銜接計劃

緊密圍繞《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精心制定幼小銜接工作實施方案,從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學習準備四個維度出發(fā),關注幼兒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堅持從生活和游戲中讓幼兒獲得經(jīng)驗,讓幼小銜接有度,讓成長有跡可循。

2.落實幼小銜接任務

要求各班以不同年齡段幼兒發(fā)展目標為依據(jù),圍繞幼兒入小學需要的生活準備、身心準備、社會準備、學習準備,扎實做好每一階段的具體工作,各有側重地開展好銜接工作,使幼兒園形成全面為幼兒入學作準備的局面。

3.摸排了解,精準教研方向

面向全體家長、往屆家長、小學教師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家長對幼小銜接的知悉程度、對于幼兒入小學的顧慮和疑問;了解幼兒的家庭狀況、學習環(huán)境,以及他們在家的表現(xiàn),傾聽家長的希望、建議及育兒心得;了解往屆幼兒入小學后的適應、發(fā)展情況;認真研究家長反饋的調查問卷,逐個總結問題比率,做到精準把握家長關于幼小銜接的各項認知和問題,為幼小銜接中家園共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依據(jù)。

4.聯(lián)合研修,加強銜接合力

研訓一體,強化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將培訓、教研、交流等多種形式相結合,每學期定期開展幼小銜接工作專題培訓、教研及交流分享活動,強化教師對于幼小銜接工作的專業(yè)素養(yǎng),使教師在對幼小銜接工作有一個正確認知的情況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幼小銜接工作的具體實施中來。

多措并舉,提升家園合力。利用幼兒園微信平臺、班級微信群、家園聯(lián)系欄、家長育兒手冊等對家長進行有效指導,使家長能正確認識幼小銜接。通過線上線下講座,積極開展幼小銜接培訓工作,讓家長可以掌握具體的管理方法與策略。開展幼小銜接專題家長會,融合家庭和幼兒園的幼小銜接教育理念,促進幼小銜接工作高效開展。開展幼小銜接家庭經(jīng)驗交流會,以先進帶動整體。開展“家庭育兒微筆記”活動,發(fā)掘幼升小過程中易忽略卻又極其重要的“小”事情,有針對性地開展家庭幼小銜接工作。

5.園校共建,共筑科學銜接網(wǎng)

制定園校幼小銜接工作計劃,注重幼兒園與小學教師之間的雙向教研,確保幼兒園與小學開展雙向銜接工作的質量,就幼兒學習品質、學習習慣、自理能力、人際交往等培養(yǎng),展開多維度的探索與交流。進一步明確幼小銜接實施方向,通過思維的碰撞、觀點的共享,實現(xiàn)幼小銜接優(yōu)勢資源的融合。尋找幼小銜接的關鍵點,立足實際,探討新方法,實現(xiàn)兩個學段在幼小銜接方面的“雙向奔赴”。

6.聚焦一日活動,建立園本實操體系

圍繞《幼兒園入學教育指導要點》中的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學習準備,以一日生活為載體,落實入學準備目標任務。增設一些活動內容,滲透于一日生活各環(huán)節(jié)之中,形成特色的幼小銜接課程內容。豐富大中型活動內容,強化全程準備工作。豐富大班活動內容,突出重點銜接階段。鼓勵各班級根據(jù)幼兒發(fā)展狀況,開展特色創(chuàng)意活動,強化班級入學準備工作。

(二)堅持“零起點”教學

嚴格執(zhí)行國家和省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要求,按規(guī)定開齊課程,上足課時,嚴禁隨意增減課程和課時。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綜合實踐課程應按相關要求予以落實,堅持按課程標準“零起點”教學,幼兒園不得提前教授小學課程內容,不得布置“讀寫算背”等家庭作業(yè)。

總之,幼小銜接不是一個能夠臨時突擊的短暫過程,更不是幼兒園或家庭單方面努力就可以達成的,它需要家庭、幼兒園、小學乃至政府機構多方聯(lián)動,共同努力,如此才能科學有效地為孩子成長護航,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  陜西省神木市第三幼兒園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