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埋怨環(huán)境不好,常常是我們自己不好;埋怨別人太狹隘,常常是我們自己不豁達;埋怨天氣太惡劣,常常是我們抵抗力太弱;埋怨學生難教育,常常是我們自己方法少。埋怨環(huán)境,天昏地暗;改變自我,天高地闊?!?/p>

人生之中,99%的事情我們說了都不算。我們所處的環(huán)境,無論是好是壞,對自己是否有利,我們通常都左右不了。

當我們遇到問題時,往往習慣于向外尋找原因。事實上,一味地埋怨環(huán)境等外因,只會讓我們陷入消極的情緒中,不僅于事無補,反而可能使事情更糟。

其實,我們應當首先審視自身。只有我們從自身找問題,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外部的因素,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彌補不足的關鍵。

當我們嘗試改變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就會發(fā)現曾經不利的環(huán)境會朝著有利的方向改變,原本看似困難重重的局面會逐漸改善,呈現出“天高地闊”“水落石出”的景象。

2、   

“教育就是培養(yǎng)一個人良好的習慣,就是發(fā)現優(yōu)點、守住優(yōu)點,讓生命開花結果。教育是慢的藝術,不要著急,不要急攻近利,要靜待花開,要相信孩子會在適當的時候綻放光彩?!?/p>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yǎng)習慣和發(fā)現優(yōu)點。

古羅馬哲學家愛比克泰德說,“是否真有幸福并非取決于天性,而是取決于人的習慣?!币粋€人的行為模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都要受習慣的影響。

美國詩人托馬斯?布坎南?里德說,“一盎司習慣抵得上一磅智慧。”在孩子的教育中,排在第一位的不是學習知識,而是持之以恒地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閃光點和優(yōu)點,我們的任務就是發(fā)現這些優(yōu)點,鼓勵、引導他們增強自信和自我認同,從而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中深耕,進而實現個人價值。

成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每個孩子都有自身的階段性和個體差異性,就像不同的花朵有不同的花期。

因此,我們要遵照自然規(guī)律,著眼孩子的長遠發(fā)展,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索、去成長,力避用統(tǒng)一的標準和進度去要求孩子。

3、

“不論你在什么時候開始,重要的是開始之后就不要停止。不論你在什么時候結束,重要的是結束之后就不要悔恨?!?/p>

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相反,許多人往往因為猶豫、恐懼或其他借口遲遲邁不出第一步。

只有開始,才有實現目標的可能。只要不輕易放棄,用毅力為槳,用決心為帆,就能不斷克服困難、積累經驗,一步步接近目標。

就像馬拉松比賽一樣,到達終點的,都是能在漫長賽程中堅持奔跑的人。

當然,無論做什么事情,結果都可能不盡如人意。只要我們全力以赴、問心無愧,就無需悔恨。正如俗話所說,“盡人事,聽天命”。

要堅信一切事情的發(fā)生皆有利于我,讓每一次結束都成為新的起點。

4、

“我自己堅持的‘松、靜、勻、樂’,就是身體松、心靈靜、呼吸勻暢、情緒樂,是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也是一種注意力體操。人這一輩子,百分之九十九的事,自己說了不算。只要能看得開、想得透、出得來、放得下,別跟人較勁兒,就能保持樂觀。”

“松、靜、勻、樂”是魏書生老師處世做人的智慧結晶,是一種全面的身心調節(jié)方法。

通過“松、靜、勻、樂”的訓練,讓自己的身體時常處于一種放松的狀態(tài),讓自己的內心時常處于平靜與安寧的狀態(tài),讓自己的呼吸時常處于均勻順暢、舒緩深沉的狀態(tài),讓自己的情緒時常處于樂觀、積極的狀態(tài)、愉悅的狀態(tài)。

人生中的確有很多無奈,我們無法改變和控制,但我們可以正確看待,可以接受生活的不完美,以平和的心態(tài)面對,避免內耗、沖突和過度計較,從而專注于自己的生活,更好地享受生活,發(fā)現生活中的美好。

5、

“人這一輩子,你總得自強不息,高點兒,低點兒,窮點兒,富點兒,順境逆境,你都得自強不息,不發(fā)牢騷,不放怨氣兒,不吹冷風,不說怪話,眼睛向內,自強不息,腳踏實地,一點一滴做好自己當下能做的事兒,盡到自己當下能盡的責任?!?/p>

自強不息,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內在動力和精神支撐,讓我們在面對困難時不氣餒,在享受成功時不驕傲。

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很多人潛意識中或多或少會歸咎于外部環(huán)境或他人,會有抱怨、發(fā)牢騷等負面情緒。這種負面情緒會產生“踢貓效應”,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會引發(fā)不良情緒的連鎖反應。

只有保持冷靜和理智,專注于自身的成長和進步,不斷審視自身的不足、從自身找原因,不斷提升自己,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zhàn)。

有位哲人說,“每一個今日都是你曾幻想的明天,所以請為今天而努力?!币稽c一滴做好做好身邊的小事,認真對待每一個當下,盡到自己的責任,才能創(chuàng)造出有意義的人生。

6、

“愚者用肉體監(jiān)視心靈,智者用心靈監(jiān)視肉體。當一個人真正覺悟的一刻,他放棄追尋外在世界的財富,而開始追尋他內心界的真正財富?!?/p>

身體的欲望,外在的物質誘惑,回頭一看是一場虛空。

靈與肉,是一對矛盾。當心靈屈從于肉體的需求時,我們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當我們克制不必要的欲望,不被物質所迷惑,注重內心的修養(yǎng)和精神的提升時,我們就會感受到覺悟的欣喜,就會享受到高層次的身心愉悅。

內心的平靜,知足,善良,智慧,思想的自由,愛與被愛的能力等,才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真正財富。

7、

“別人有短處,我沒看到,自己并不失去什么。別人有長處,自己沒學來,就失去了充實自己的機會。”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盯著他人的短處,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

相反,不關注、不介意他人的短處,會形成豁達和包容的心胸,會營造出和諧融洽的人際氛圍,讓自己保持平和中正的心態(tài)。

與任何人相處,最重要的是“看人長處”“用人所長”“取長補短”,以積極的心態(tài)看待他人,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學習他人的長處上,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

8、

“每天堅持一分鐘家務、一分鐘踏步、一分鐘記憶、一分鐘日記、一分鐘軍歌、一分鐘演講、一分鐘名人傳記。”

這七個“一分鐘”,涵蓋做家務、運動、記憶積累、堅持反思、歌唱激勵、演講提升、向高人學習等方面。

這七個“一分鐘”,貴在堅持,貴在“積小流而成江海”。

做到了這七個“一分鐘”,能夠增強我們或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感,有助于保持身體健康,提高記憶力和學習能力,及時反思總結人生經驗,培養(yǎng)團隊意識和愛國情懷,提升表達能力和自信心,從名人的經歷中汲取奮斗的智慧和力量,讓我們不斷地成長和進步。

9、

“讓孩子做任何一件事,都應該使他覺察到心靈中有一種美感、幸福感、自豪感。當引導孩子把目光投向自己的未來時,許多狹隘的、無原則的爭論都自消自滅了?!?/p>

美感、幸福感、自豪感,都是積極的情感體驗。

當孩子在做事時有了積極的情感體驗,他的審美能力、對生活的熱愛、滿足感就會不斷增強,就會不斷強化自信心和和自我認同,從而形成積極樂觀、勇于嘗試的人生態(tài)度。

幫助孩子樹立長遠目標,明確具體的規(guī)劃,是我們首要的任務。

當他們開始關注自己的未來,思考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實現什么樣的夢想時,就會更關注自身的成長和發(fā)展,更加專注于提升自己,智慧地面對各種問題和挑戰(zhàn)。

10、

“發(fā)光并非太陽的專利,你也可以發(fā)光。獲致幸福的不二法門是珍視你所擁有的、遺忘你所沒有的。”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價值和潛力,普通人也有自己的閃光點。

我們要相信自己,堅信自己能夠發(fā)光,努力發(fā)掘自己的潛能,切不可輕易否定自己的能力和價值。

古語云:“安身為樂,無憂為福”。人們往往會因為追求更多未得到的東西,忽略身邊已經擁有的東西,真正的幸福并不取決于財富的多少、外在條件的優(yōu)劣,而是對已有事物的珍惜和感恩。

珍惜擁有,放下執(zhí)念,向內觀照,方能擁抱當下的幸福。

責任編輯:胡晉瑜